(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前两年,我处理了我的一千多本书。有的打包送给了气味相投的朋友,有的仔细擦拭干净,拍了照片,挂上了“咸鱼”。看着原本拥挤不堪的书架一层层空下去,不是不心疼的。毕竟每一本买来时,都曾带着一份期待和欢喜。但看着空出来的地方,心里另一个念头却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定:阅读比收藏更重要。藏书是通向阅读的桥梁,而阅读本身才是真正的目的地。藏书太多,堆积如山,反而会让我永远停留在桥上,迟迟到不了彼岸。
以前,我可不是这么想的。那时候,总觉得书越多越好。书店打折,囤;网店促销,买;看到推荐心动,下单。书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书架满了,就堆在桌子上、窗台上、甚至墙角。走进书房,看着四面环绕的书墙,心里确实有种奇异的满足感,仿佛拥有了这些书,就拥有了它们承载的知识和智慧,安全感爆棚。
然而,现实很快就打了脸。书买回来,往架子上一放,心里那根弦就松了。总觉得:“书就在这儿了,跑不了,明天看、下个月看、总有时间看。”结果呢?“明天”无限延期,“总有时间”变成了“总没时间”。更糟的是,书越多,选择越困难。站在书架前,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书脊,这本也想翻,那本也惦记,反而像进了迷宫,不知该往哪走。最后常常是东翻几页,西看几行,一本都没读完。买书时的热切,慢慢冷却,成了书架上一块块沉默的“砖头”。
守着金山饿肚子,这感觉太难受了。我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我沉迷于“拥有”的幻觉,却怠慢了“阅读”的行动。这些书,成了负担,而不是财富。处理掉它们,不是抛弃,是给它们和我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送书给朋友时,会特别挑挑拣拣,想着谁可能会喜欢这本,谁又适合那本。看到朋友收到时开心的样子,那份心疼就转化成了另一种满足。挂在“咸鱼”上的书,成交时也释然:它终于要遇到真正需要它、会读它的人了。
书架渐渐空了,我的心却踏实了。因为留下的空间,是给行动腾地方的。
现在再想买书,可不像从前那么随意了。手指悬在“购买”按钮上,会多问自己几句:这本书我真的非读不可吗?它解决我当下的困惑吗?家里剩下的那几本,我真的都读透了吗?买书的“成本”一下子清晰起来——不仅是花钱,更是占用宝贵的物理空间和更宝贵的时间精力。下手自然就慎重了。
奇妙的是,书少了,读得反而多了!因为架子上剩下的每一本,都是我认真筛选、真心想读、并且承诺要读完的。目标明确,干扰少了。拿起一本,就能沉进去,一本读完再读下一本。这种“少而精”的专注,效率高得多,收获感也强得多。
有朋友看我书架空了,好心推荐电子书:“试试电子的吧!方便,便宜,一个平板能装下一个图书馆,还不占地方!想读哪本读哪本!”
我笑着谢绝了他的好意。我很清楚,那种“想读哪本读哪本”的无限自由,对我而言,很可能就是过去“书满为患却读不完”困境的电子版重演。那浩瀚无边的电子书库,和曾经压得我喘不过气的实体书山,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桥梁”过于庞大复杂,反而迷失了通往“目的地”的路。
我现在需要的,恰恰不是无限的选择,而是有限的专注。书架空了,心却满了。这种主动选择的“匮乏”,不是贫穷,而是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