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伍晓丹
68岁的张阿姨最近一两年都睡不好,她常常去医院看病——CT片上的肺部那个黄豆大小的结节到底是不是恶性肿瘤?这个疑问像藤蔓一样缠着她。
医生看着片子也犯难:结节才七八毫米,藏在肺叶边缘。传统支气管镜够不着,做穿刺活检又可能戳破肺泡引发气胸。“先观察3个月?”张阿姨听完眼泪就流下来了:“我每分每秒都像在煎熬!”现在,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出现让患者无需受等待之苦,1个小时内即可得到结果,终于不用再“观察看看”。
精准抵达病灶,1个小时得到真相
7月17日晚,珠江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会拐弯的机器人”让僵局豁然开朗。胸外科乔贵宾主任站在操作台前,双手轻握操纵杆,一根导管从患者鼻腔探入,在支气管里灵活穿梭,避开组织结构,精准抵达那个远在右肺边缘的结节。
20分钟后,活检钳将米粒大小的组织样本顺利取出。30分钟病理结果出来了:良性!“不用挨刀了,现在就能告诉你没事!”乔贵宾摘下口罩,笑着对等候区的张阿姨家属说。手术室门口,张阿姨的女儿心里这块石头终于放下了。“这几年,我妈瘦了快20斤,现在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
不只是“侦察兵”,还是“治疗手”
“以前遇到这种似是而非的小结节,医生和患者都像在走钢丝。”乔贵宾坦言,肺就像海绵做的大树,支气管分支细如发丝,藏在深处的小结节让医生犯难:观察吧,怕耽误恶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期;穿刺吧,可能戳伤肺组织导致出血;开刀吧,万一切下来是良性,患者又白挨一刀。
有位患者曾拿着3年内的七八张CT片找到医生,“每隔3个月或6个月就拍一次,辐射不说,精神都快熬垮了。”现在,这台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成了肺结节模糊诊断的“破局者”。
据悉,机器人的导管前端只有2毫米,能像蛇一样360度转弯,最大弯曲度达210度,哪怕结节藏在肺叶最边缘,也能精准抵达。术前电脑规划好路径,术中像开着GPS导航,医生操作起来如同玩体感游戏,跟着指引就能“摸到”病灶。
更妙的是,它不只是“侦察兵”,还是“治疗手”。乔贵宾说,如果活检发现是恶性,当场就能用消融针烧掉病灶,患者第二天就能出院,胸口连个疤痕都不会留。
有了它,我不用再对患者说“观察看看”
“以前碰到多发结节的病人,小的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种无力感特别难受。现在只要病理检测出是恶性肿瘤,就可以一站式解决。”乔贵宾介绍。
据了解,这项被称为“游戏规则改变者”的技术,目前在全球尚属前沿。上个月英格兰的医学期刊刚报道,美国仅完成20例,而珠江医院的这台机器人,已经开始为更多患者终结煎熬,从根源上避免过度治疗以及治疗不足的两大痛点。
据悉,支气管镜机器人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外周肺病变的诊疗中,该技术已经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重大突破,对肺部微小结节等癌症早期病变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