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参考报
新华财经北京7月21日电 对着手机说出会议需求,系统迅速完成会议室预订及邮件通知;下达“买咖啡”任务指令,智能体可以拆解购买咖啡的步骤、调用外卖App完成下单支付;在工业生产车间,AI智能体让产能调度速度提升数倍……当下,智能体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应用,加速推动智能体规模化应用落地。
受访人士认为,从“用起来”到“用得好”,智能体需突破技术和数据瓶颈、打通垂直领域壁垒、激活场景创新潜能,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实现智能体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智能体应用加速渗透
当前,智能体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百花齐放。国内外科技公司纷纷推出AI智能体相关产品,并在智能体生态拓展和应用市场开拓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你好,我想装一条宽带。”“根据套餐以及消费情况,已为您推荐3档适配方案,确认后可直接生成订单。”——眼下在上海联通,AI智能体在客服领域得到应用,语音交互、智能填充、智能推荐等能力全面缩短了复杂业务的办理时间。
产业端的落地应用进程也在加速。在汽车领域,中国一汽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构建企业智能体OpenMind,可以实现业务智能办理与决策辅助,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在智慧城市领域,联想集团近期在武夷山、宜昌、呼和浩特等城市落地“城市超级智能体”,超级智能体可以与文旅、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智能体协同工作,推动实现从政务到民生及产业的全面智能化。
通常认为,AI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智能底座,具备自主感知、理解、规划、决策、记忆、行动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动化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实体。目前,AI智能体已渗透至电信、制造、金融、政务、能源、互联网等垂直行业。
“AI智能体凭借其环境感知、任务编排灵活性和复杂任务自动化处理能力,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对记者表示,随着大模型技术更新逐渐放缓,产业重心加速向落地应用迁移,2025年成为智能体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具体而言,栗蔚认为,一方面,客服、营销、办公助手、商业智能、代码助手、知识助手等通用场景的任务重复性高、流程规则性强,具有明显的数据驱动性特征,在这些领域智能体可低成本实现任务自动化精准处理;另一方面,由于智能体在各行业的渗透受数字化基础影响显著,因此在数字化程度高、数据质量优的行业,如金融、零售、教育、医疗等行业,智能体落地的进程将更为迅速。
根据德勤预测,到2025年,将有25%的企业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
浪潮云总经理助理尹萍表示,AI智能体的发展被视为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智能体正逐步向更接近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AI智能体将更多地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与人类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推动人机关系进一步融合。
规模应用需迈多道坎
不过,整体来看,AI智能体正从技术探索迈向场景深耕阶段,因此从“用起来”到“用得好”仍需多方进一步努力。
首先,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和数据瓶颈。栗蔚表示,AI智能体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易出现“幻觉问题”,而在智能体链式调用中,微小的错误会不断被后续步骤引用并放大,导致生成的内容难以满足企业级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在金融报告生成、合同审核、医学问诊等对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中。同时,AI智能体的智能决策依赖大规模数据,但高质量数据难获取、多模态数据难转换仍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其次,产业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尹萍认为,目前AI智能体开发生态还不成熟,不同企业、厂商的组件兼容性不一,导致开发效率较低。同时,受到不同平台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等因素限制,智能体难以实时获取数据或执行跨域操作。此外,智能体项目的研发与运营成本仍偏高,有待进一步降低。
栗蔚表示,智能体标准规范待统一,当前,单智能体应用领域存在工具调用壁垒,外部工具技术架构与接口协议不兼容,导致智能体跨工具调用成本高。
此外,AI智能体的稳健发展需要防范恶意攻击、保障数据隐私安全。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认为,AI智能体在提供服务时会收集用户数据信息,企业数据或因技术漏洞、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原因存在暴露风险,因此需要确保企业数据安全,防止隐私泄露。同时,在AI智能体应用过程中,产业也面临着多种网络安全攻击风险,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保障机制,从不同维度设立安全屏障,增强智能体的信任度和控制力。
价值潜力持续释放
受访人士表示,随着行业对智能体本质特征的认知不断深化,AI智能体市场有望进一步向规范化、成熟化方向发展。
“我国智能体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需统一市场和产业认知,规范服务边界与能力要求,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指引与协同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栗蔚说,一方面,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算力支撑,聚焦多模态感知、长期记忆推理、工具调用及多智能体协同等关键技术,减少智能体“幻觉”;强化算力基建升级,为复杂任务调度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激活多智能体协同效能。
尹萍表示,可进一步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比如,按任务量付费、服务订阅制等模式,以降低企业使用成本。通过分布式智能云等新型架构,可运营私有云等运营运维托管,实现高效低成本算力调用。
针对AI智能体在发展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范渊认为,智能体安全防护必须突破单点思维,探索覆盖智能体技术研发、隐私安全保护、标准制定等全链条的安全解决方案。例如,在研发环节,建立贯穿智能体研发、训练、推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机制,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等场景部署专项安全策略;在使用环节,提升公众对技术应用边界、风险挑战的认知。
“长远来看,智能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行业规范与标准化体系的逐步建立,AI智能体加速落地赋能产业,释放出强大能量,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高度。”栗蔚说。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