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童越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准确把握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实质,锚定对口援疆工作着力方向,切实增强抓好对口援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谱写新时代新疆发展新篇章。
坚持产业兴疆。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是立足资源禀赋,精准“输血”。各援疆省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新疆本土资源、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持续投入支援资金,细致开展产业规划,与新疆各地深化合作交流、促进互惠共赢。要充分挖掘农业、能源、文旅等产业资源,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援疆,久久为功打造产业基础,精准发力构建产业格局,不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从粗放开发到集约利用的高效转化,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内生驱动,持续“造血”。各援疆省市要以制度革新、模式突破、服务升级为重点创新举措,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延伸、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打造飞地经济、跨省共建等模式,让资金、技术、政策发挥最大效益。要护航产业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项目在新疆落地生根,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业态培育孵化、发展壮大,实现从局部破题向系统重构、从低端锁定困境向高端价值链突破的增值蜕变,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强劲动能。三是深化协作模式,长效“活血”。各援疆省市要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以提升对口援疆工作的综合效益为抓手,打破结对关系限制,完善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促进东部经验与西部特色互补共享、治理理念与本土实践协作共创,实现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合作、从硬件援建到软硬兼顾的系统跃升,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坚持民生惠疆。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保民生强根基。各援疆省市要坚持聚焦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通过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绘就各族群众的幸福底色。要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健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要在医疗领域持续发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条件。要在住房领域深化保障,大力实施安居工程,配套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二是稳就业拓富路。各援疆省市要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地区倾斜,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做优创业扶持激发活力、做实技能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要在就业领域拓宽渠道,谋划实施重大特色产业项目、重点民生工程,搭建跨区域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就业路径,促进各族群众致富增收。要在创业领域优化生态,开辟创业公共服务空间和发展空间,选拔培育优质项目,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要强化需求导向,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培养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领域专技人才。三是立机制强保障。各援疆省市要坚持以科学举措提升工作效能,建立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责任体系,保障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在资金领域突出精准高效,制定援疆项目资金监督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援疆资金80%以上用于基层、用于民生的工作要求,让资金投入落地见效、造福于民。要在人才领域深化智力支撑,制定“组团式”援疆和“结对式”帮扶机制,既注重选派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又注重加强新疆本地人才培养,打造“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在社会领域鼓励多方参与,制定社会力量援疆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协同的支援格局。
坚持文化润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润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精神引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土固根、凝心聚力、塑形铸魂。一是传承优秀文化,筑牢精神根基。各援疆省市要坚持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在共传、共育、共建中守护文化根脉、涵养时代新风、守护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五个认同”。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赓续红色基因,培育乡土人才,促进文化交流,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质变升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新疆热土。要深入开展榜样引领工程,共学典型事迹,共议文明新风,携手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新疆大地。要深入推进文化润心工程,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四个与共”理念浸润新疆各族群众。二是推动交流互鉴,联通情感纽带。各援疆省市要坚持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路径,发挥优势、尽己所能,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援疆答卷。要“拓维度、提温度”并行,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在交往中凝聚共识、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在交融中增进感情。要“建载体、优服务”协同,打造嵌入式、互助式的社区共居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邻里互动中增进了解、在物业共管中培养责任、在服务共享中感受温暖。要“强基础、活机制”并举,构建规范化、长效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保障体系,推动各族群众在制度共建中强化信任、在资源共享中实现共赢、在难题共解中深化情谊。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彰显时代价值。各援疆省市要坚持以建设文化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加强文化资源供给,拓展文化传播载体,谋划文旅项目建设,助力各族群众共享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成果。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文化服务站,连片建成数字图书馆,广泛开展非遗展演活动,畅通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直达基层渠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备。要以重大主题牵引创作方向,以专项资金扶持文艺创作,帮助新疆培养一批高素质文艺人才,促进原创文艺精品创作日益繁荣。要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加大“送客入疆”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内地的企业、资金与新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兵团党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
上一篇:办好“一件事” 服务大民生
下一篇:三伏天 中医教你“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