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贤 代利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新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协同合作等方面不断创新,使高校教育真正成为驱动新疆乃至更大范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多学科背景、数字化素养、创新思维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善于进行跨学科整合,理解产业及社会需求,在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中具备实践与统筹能力。对高校而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放意识和创造潜力的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一方面,要做好新兴领域的学科建设。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崛起,新疆的经济结构也在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高校应当及时捕捉这一趋势,在学科专业布局上重点发力,涉足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同时关注绿色能源、储能技术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将智能与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列为重点建设对象,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引入先进的科研设备等举措,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研究平台与系统的知识框架。此外,为避免“新兴学科一哄而上、传统学科被边缘化”的现象,高校应当做好科学规划与评估,重视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例如,在计算机或信息工程专业中增设“生态大数据分析”与“能源数据挖掘”等方向,既发挥传统专业的积淀优势,也与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的需求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需求。高校应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型学科群或交叉研究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院或交叉学科实验班,鼓励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自由选择跨学科课程,甚至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课程设置、项目实践和导师配备的协同安排,打破传统院系的边界,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之间灵活转换。
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更迭较快,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构建“理论教学—实践锻炼”一体化体系。高校应当全方位、全链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以课程教学为主干,辅以课外实践、创新竞赛、社区服务等多元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大数据相关专业中,可先通过课堂教学夯实算法与编程基础,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数据分析项目竞赛或企业实习,鼓励他们走进社区、农村或企事业单位,利用所学知识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改进方案。同时,学校可建立“社会实践学分”机制,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灌输,而是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要优化从在校学习到就业创业的全链条衔接机制。当前,很多高校学生从在校学习到毕业实习再到就业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划。针对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技能结构与行业需求,高校应和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携手,共同制定全链条衔接机制,使得每个阶段都能与下一阶段无缝连接。例如,进一步完善企业导师制与“双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论文选题及毕业设计阶段就能接触企业真实课题,为毕业后快速上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可通过校友资源、行业协会或政府合作等渠道,拓宽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早期就深入了解行业生态与岗位需求,减少“就业与所学脱节”现象。只有在人才培养的各阶段“不托管”,才能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能创新”的目标。
(作者单位:兵团第一中学、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