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附魅与祛魅:近期热点背后
创始人
2025-07-19 00:26:54
0

原创:知止斋主 秦朔朋友圈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既是一个处处皆魅的大网,又是一个万物皆可附魅的大网,更是一个万物皆可祛魅的大网。

君不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秋夜簌簌风吹过,满眼望去梨花落。每每看到此景,心里总是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这几天,娃哈哈事件又上了热搜,想想宗老爷子的一生,真的令人唏嘘不已。这本来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可是上了互联网那可是“还原现场”的大事。

古训有云,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句话,是来自于孔子的“春秋经”,后来被“左丘明”述而不作,于是便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春秋笔法”。春生秋收,春秋也,历史也!孔子留下的春秋笔法,今天来看,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附魅与祛魅”了。

说到孔子的春秋笔法,其中的内涵如果不去查百度,估计很多人很难说清楚。“春秋笔法”,什么时候用“春”的笔法?什么时候用“秋的笔法,估计很多人是难以把控的。其实这个智慧是“时中”

你看眼下的互联网事件,娃哈哈事件没有把握好,大连女生事件也没有把握好,你说他们没有智囊吗?当然有,但是很多的智囊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吃瓜群众,并没有对“春秋笔法”的内涵吃透。

那到底该如何用好“春秋笔法”呢?

我们经常在社会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单位做了一点好事,如果他人缘再好一点,这样一来,所有的荣誉都会像雪花一般飘来,属不属实不要紧,加到他身上就有竞争力,在向上级申报的时候就会所向披靡。

殊不知,老子早就给出了真诚的敬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有时候,仔细想想,一个人再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他既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凡之处,也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可言说之处;

一个人再不好,他也会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之处,但是,我们有时候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好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不好的时候说的一无是处,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当听到说一个人全是好的时候,你要思考一下;当听到说一个人全是不好的时候,你也要思考一下。

我们来仔细谈谈——魅、附魅与祛魅。如今的时代,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你看魅力这个词,在生活中我们其实都是张口即来的。说一个人充满魅力,说一个物品充满魅力,说一首歌曲充满魅力,总的来说,魅力一定是充满美好想象的存在。

何为魅?何为附魅?

我们该不该附魅?我们该如何附魅?

何为祛魅?我们该不该祛魅?我们该如何祛魅?

附魅与祛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我们该如何参透魅?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认知和启蒙的过程。

“魅”在汉语中原本指鬼怪或神秘的力量,引申为一种神秘、吸引人的特质。《说文解字》释“魅”曰:“魅,老精物也;从鬼,未声。”

如果拆解其结构——“鬼”代表的是不可见的超自然存在,古人认为“鬼,归也”,是人死后所化,具有神秘力量。“未”,既是声旁,也暗含“未来不可知”的意味,引申为不可预测的吸引力。

这样一来,“魅”的本义就出现了:一种能蛊惑人心的精怪,后来引申为神秘而迷人的特质。比如,我前面说的“魅力”,那是让人不自觉被吸引的魔力;“鬼魅”,那是既指幽灵,也形容某种难以言喻的诡异美感。

我们平时喜欢看的《聊斋志异》里的狐妖、花精,都是“魅”的化身——既让人恐惧,又让人着迷。现代人说的“这个人很有魅惑力”,依然保留着“魅”的原始意涵——一种超越理性的吸引力。

我们看看如今的互联网上的那些买回来弃之一旁的所谓“好物”,其实也是被一种“魅”的力量所驱使的,说好听一点,购买的是情绪价值。

在学术语境中,“魅”常常与“魅力”或“神秘化”相关。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理论中使用了“魅”的概念,特别是在讨论“世界的祛魅”时。

在韦伯的语境中,“魅”指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即认为世界充满了神灵、魔法和不可知的力量。这种“魅”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目的,使人们通过宗教或神秘的解释来理解世界。

“附魅”是给世界加上滤镜的过程。它是将神秘、神圣或超自然的特质赋予某些对象、现象或观念的行为。附魅可以增强某些人事物的吸引力、权威性或意义。“附”在古文中意为“依附、添加”,所以“附魅”就是给事物赋予神秘色彩。

你看看这个“附”字很有意思,中国汉字真是大有深意——一个“耳”,一个“人”,一个“寸”,很形象,一个靠身边人的传闻、听闻所描绘的“魅”就完成了,这也是“附魅”这个词的本来内涵。

譬如,品牌营销可以通过故事和象征赋予商品超越其使用价值的意义;文化传统可以用某些习俗被赋予神秘或神圣的色彩维持其权威。

附魅的本质,就是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让现实多一层想象空间;附魅的作用在于创造或维持一种集体认同、意义体系或社会秩序。说到底,这个世界有时也是需要一些“附魅”的,否则生命的意义就会无法追问。

“祛魅”是撕掉世界的魔术贴,是不断洞见真知的过程。“祛”意为“去除、驱逐”,所以“祛魅”就是剥去神秘外衣,露出本来面目。

你再看这个“祛”字,从左边向右边理解,那就是“去除”一些神秘的祭祀成分;如果从左边向右边理解,那就是要充满敬畏心地“去除”一些神秘成分。

人、事、物、境、情皆可祛魅,但是祛魅的代价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世界更清晰了,但也更“干瘪”了——就像知道魔术原理后,再精彩的戏法也索然无味。仆人眼中无英雄!

那我们该不该附魅呢?是否附魅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附魅,可以赋予意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文化传承;但也存在阻碍理性、滥用权威、扭曲现实的作用。

适度的附魅在特定领域,譬如在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方面一定是有益的,但需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上舆论话题里的企业家,在展示其企业家精神等等,其实就是一种“附魅”过程。网民在宗老死后,缅怀其“一妻一女一布鞋”的完人形象,进而攻击农夫山泉钟睒睒儿子的国籍问题,对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舆论……如今舆论反转,对宗家完全祛魅……

祛魅是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现代社会通过理性化和科学化,逐渐消除对世界的神秘和宗教解释的过程。祛魅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中是必要的,但需注意其对人文和精神领域的潜在冲击。

如今的言论,附魅很彻底,祛魅也很彻底。在网上形象完美的企业家们,都会面临这个考验。

其实,附魅与祛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完全祛魅可能导致意义真空,需要适度的附魅来补充;过度附魅则需祛魅以保持理性;在高度祛魅的社会中,可能出现对附魅的重新需求——复魅。

在需要意义和凝聚力的领域,适度的附魅是有益的;在追求科学和效率的领域,祛魅是必要的。

附魅与祛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参透“魅”需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理解其本质和作用,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祛魅困境:

为什么科学越发达,人越容易陷入虚无?

数字时代的品牌、网红、虚拟偶像该如何通过“魅”吸引大众?

数字时代的个人,如何在理性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保持“魅”的适度存在?

当我们早上被智能手环的睡眠数据惊醒时,也会不由自主地顺手查了查今日星座运势;

当我们上班路上刷着科普短视频时,也会在重要会议前偷偷摸了摸口袋里的“幸运符”——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忍不住给生活加点“玄学调料”,这就是我们矛盾的生活日常。

年轻人一边刷着科普视频,一边转发锦鲤;白领们做完数据分析,转头就去算塔罗牌;程序员debug到崩溃时,也会对着屏幕拜一拜。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魅”?科学能告诉我们如何延长寿命,但回答不了“活着为了什么”;医学能解释抑郁的生理机制,但治愈不了“存在的空虚”。

这是“魅”的心理按摩作用。就像朋友圈常说的:“我知道星座不准,但看看今天的运势,总觉得心里踏实点。”做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找到平衡点:分清“可以认真”和“别太当真”。要知道哪些是该祛魅的,哪些是可以附魅的。

譬如健康,相信医学检查是祛魅,戴个平安符无妨,可以附魅;

譬如事业,靠真才实学是祛魅,讲究一下着装风水,可以附魅;

譬如感情,用心经营是祛魅,看看星座合盘,可以附魅。

或许,最好的活法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诗意感受生活,给心灵留个“神秘角落”。因为,完全祛魅,人生像白开水,正确但无趣;过度附魅,容易陷入迷信,看不清现实。

毕竟,人类既需要显微镜看清世界,也需要星空让自己仰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先进EUV到货半年后 日本“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联社)财联...
执着追逐“飞行梦” 7月14日,张钰晨(右)和同学一起制作航模。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张钰晨 口...
今夏蚊子变少了?天太热“懒”得...   三湘都市报7月18日讯  进入夏季,湖南省疾控中心已经多次提醒,注意避免蚊虫叮咬,避免造成登革热...
智援青海培桃李 情系高原树栋梁 教育援青夯实基础教育。教育援青圆高原学子音乐梦。省委组织部援青办供图本报记者 郑思哲教育援青如同一条...
经贸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十四五”以来,外贸顶住了压力、展现了韧性,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