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错不在你,可当你鼓起勇气为自己发声时,内心却充满愧疚和自责?
其实,这不是你真的做错了,而是因为你一直被教导不能做“有情绪的人”。这种“善良”,让你在面对恶意时,反而无法保护自己。
推荐给你,静夜思。
当你终于敢“发脾气”,为什么反而更恐惧了?
来源: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
作者:弗洛2德
01
你并不敢反击
只因被驯化为好人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理、忍让、做个乖孩子”,尤其是当面对冲突时,总有人劝你:“别计较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别太激动,这样不好看”。
于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压抑中,我们学会了回避冲突,学会了强颜欢笑,学会了吞下委屈。
但压抑不会让痛苦消失,它只会找出口。很多人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忽冷忽热、对孩子或伴侣突然发火,甚至对陌生人无端爆炸,背后其实不是坏,而是“压太久了”。
心理学上称之为“攻击性的替代释放”——我们无法对真正的伤害者反击,就会不自觉地将怒火转向弱者或无辜者,以获得片刻的释放感。
这才是“欺软怕硬”的本质:不是你本性恶,而是你长期被教导“不能硬碰硬”,结果你压抑太久,只能对安全的人发泄。
而一旦你哪次鼓起勇气反击了,对加害者或冒犯者说出“你越界了”“请不要再对我这样说话”时,你却反而会感到愧疚、恐惧、甚至不安。
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从小就被灌输:
“你必须是温和、无害、无攻击性的人”,否则就“不值得被爱”。
你对攻击的恐惧,其实不是对他人的害怕,而是对“自己不再是那个乖孩子”的不适。
02
释放攻击性
并不代表你是坏人
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根本性误解:攻击性不是坏的,它是生命力的一部分。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人格中有一个“阴影”,代表我们压抑、不敢承认的那一部分——愤怒、自私、嫉妒、欲望、攻击性,这些并不是“恶”,而是未被整合的能量。
只有接纳了这部分,我们的人格才完整。
你之所以在释放攻击性后感到害怕,是因为你的意识里把“愤怒”与“恶”画上了等号。你不是在为你说了什么话后悔,而是在为自己“不再温顺”而内疚。
但你要明白:表达愤怒,是界限的确认,也是尊严的捍卫。
攻击者之所以不断试探,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反抗”,而一旦你清晰坚定地表达了立场,他们反而会止步。他们不是怕你讲道理,是怕你不再软弱。
回击,并不是对立,而是划清边界的手段。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当你发出坚定而有力的反击,不仅是对加害者的回应,也是在告诉旁观者:
“我是有底线的,我不是谁都可以踩的。”
但请记住,真正的反击,不是歇斯底里,不是恶语相向,而是——带着理智的怒气,清晰、坚定、收放自如地表达立场。
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03
善良不是没有锋芒
而是有光也有刃
我们活在一个对“好人”高度期待的文化里,尤其是女性、温和者、顺从者,更容易被绑架进“你要包容一切”的道德陷阱。
很多人以为,善良就是隐忍、就是不生气、就是被伤害也不还手。可那不是善良,是被驯化的无力。
真正的善良,是接纳自己的黑暗,然后选择不去滥用它。
你当然可以温柔,但不是谁都可以踩在你头上;你当然可以善良,但不代表可以被任意索取;你当然可以宽容,但前提是别人没有不断挑战你的底线。
只有当一个人能在光明中创造、在黑暗中守卫,才算人格健全。一个没有攻击性的人,不是善良,是不完整。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时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具备健康的自恋、自我尊重和攻击性防御能力。这些不是缺点,而是支撑你在社会中立足的力量。
所以,当你反击之后感到恐惧,不妨这样问自己:
我刚才是否只是为自己表达边界?
我是否只是守护了自尊,而非伤害别人?
我是否只是拒绝了被控制、被羞辱?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内疚。
相反,你应该感到自豪:你终于为自己站出来了。
你不主动攻击别人,但你也不会再默默承受。你不是变坏了,而是终于学会爱自己了。
攻击性是人格的免疫力,它让我们在这个不那么温柔的世界里,站得住,走得远。
写在最后:
一个人最深的成长,不在于变得完美,而在于变得完整。
我们需要的不是压抑怒气做“好人”,而是学会:
温和时温和,有锋芒时敢锋芒;
该忍让时退让,该反击时挺身;
不盲目攻击,也绝不压抑自我;
不追求无懈可击,而是活得真实有力。
当你真正接纳了自己的愤怒、自尊、攻击性,你就会发现:
攻击性不是毁灭的力量,而是保护自我的盾牌,是守住底线的利剑。
你可以光明磊落,也可以深藏利刃;你可以温柔待人,也可以一秒立起界限。
那不是恶,而是你完整的生命力,是你身为一个健全人,理应拥有的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