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程靓)7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今年以来,在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工作中,各区凝聚合力、共建共治,围绕50个重点轨道站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持续提升接驳服务水平。
针对不同站点的客流特点,市交通部门推出个性化接驳方案。在魏公村、西北旺、学院桥等地铁站,通过增设“地铁魏公村站”“学院桥”等公交站位,实现50米范围内的便捷公交接驳。在运营调度上,根据早晚高峰和平峰时段的客流差异,对专17路、专29路等6条线路采取区间车折返运营模式,灵活匹配乘客出行需求。此外,新开C124路(地铁朱辛庄站环线,线长9.1公里)、专160路(全长约3公里,服务嘉会湖站周边小区)、专30路(方便东窑村、金盏地区接驳东坝北站)等线路,进一步织密了轨道站点与周边社区、园区的连接网络。
各区结合站点实际创新破题,涌现出一批特色案例。海淀区西钓鱼台站采用“空中分流+地面停放”模式和“桥-站-路”一体化空间复用策略,通过增设一处架空栈桥实现上下行客流分离,同时利用栈桥桥下空间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莲花桥站B口依托“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京都信苑饭店将5个停车位改造为人行步道并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早晚高峰安排专人引导;大兴区德茂站则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挪移盲道,既增加停车空间,又修复无障碍设施,破解了非机动车占压盲道的问题。
此外,海淀区成立专班,创新推出“一巡多能”管理模式,统筹路侧停车管理员、网格巡查员、文明引导员、志愿者等800余人力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加强站点值守,全天开展巡查,精准解决轨道站点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市民营造有序的出行环境;其他各区也结合实际优化管理机制,为市民营造有序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