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专程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殷切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10多年过去,元古堆村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群众的生活又有哪些可喜的变化?
7月16日,记者跟随省民委、中国民族报社组织的采访团走进元古堆村,探访村民们红红火火的日子。
“以前挑水吃,如今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以前一下雨村里的路就变成了烂泥路、黄泥汤,现在硬化道路38.3公里,平坦的柏油路和水泥硬化路贯穿在山林田野间……”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为记者一一讲解村子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董建新(左)接受记者采访。本文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要让元古堆在乡村振兴中加速发展,必须在产业上下功夫。
围绕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元古堆村引导群众加大投入,稳定种植面积,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产量。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尝试,种百合、建民宿,打造梅花鹿养殖基地、建成元古堆欢乐谷游乐场,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元古堆村建设标准化百合种植基地1500亩,对标准化百合种植基地农户进行奖补,这也为农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种植有补贴,遇到天灾有农业保险,我们只管放开胆子种。”村民宋海英说。2024年,元古堆村百合种植户户均增收8万元以上。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元古堆村按照“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包括休闲观光游、生态康养游、农家体验游等在内的旅游产业板块,带动全村就业100余人,链上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元古堆村已构建起“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劳务经济、加工、光伏食用菌、电子商务”七大富民产业体系。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万余元,较2012年增长了11.8倍。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赚钱,这也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38岁的苟怀文生在元古堆、长在元古堆,在外工作多年后,于2021年回到了家乡。
“这几年村里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了,就业机会和岗位也比以前多了。”家乡的变化被苟怀文看在眼里,回村后,他成为一名民宿管家,妻子在景区摆摊,加上父母种植中药材的收入,家里年收入十几万元,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苟怀文给记者展示了游客拍的视频,民宿房间干净温馨、推窗见绿。“周边游客到这里后,可以爬山、露营、划船、喂梅花鹿。”苟怀文很热爱这份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刚刚注册了一个社交账号,打算以后多拍照片和视频,展示宣传家乡的美。
元古堆村的民宿。受访者供图“10多年来,元古堆村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现了基础设施强起来、特色产业旺起来、幸福日子火起来。”董建新说,村子的变化除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更多体现在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上。以前冬闲时节,很多人都没什么事情干。现在,村民们有的种植中药材,有的去村里招商引进的工厂上班,有的开办民宿或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村口的笑脸墙。这些改变从村民的笑脸上看得真真切切。
村口的最后两块展板是两面满满当当的笑脸墙,在地里劳作的老人、买了新车的年轻人、戴着红领巾的孩童,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元古堆的日子就在这一张张笑脸中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