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祠留存的石碑
小朋友细心观看郑成功纪念馆里的碑文。
6月3日,南安市石井镇的延平王祠彩旗飘飘,庄重典雅。祠堂外,“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暨逝世363周年!”的标语格外醒目。主祭官石井郑氏二十二世孙郑建南率领海峡两岸嘉宾及郑氏宗亲代表,在郑成功塑像前肃穆而立。
363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开发建设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成功在南安与台湾两地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见证。在台湾地区,郑成功被尊奉为“守护神”,鹿耳门、安平古堡、台南延平郡王祠、台南郑成功祖庙等与其相关的文物史迹遍布全岛。
相同的姓氏镌刻着家族的烙印,相通的文化构筑起原乡的坐标。每年,众多台湾信众自发组团回到南安郑成功故里进香拜谒,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植根于两岸同胞心中的成功精神,代代相传。
受封延平创勋业
元末,郑绵(号隐石)至滨海古镇南安石井定居繁衍,成为石井郑氏开基祖。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是石井郑氏的第十二世孙。
石井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黄小燕告诉记者,相传,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离乡出海经商,行至日本之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田川氏在平户海滩上散步时突感腹痛,郑成功便是在平户千里滨海岸的一片礁石旁出生的。日本当地百姓将此礁石称为“儿诞石”,并在附近立碑,镌刻日本著名汉学家叶山高行于日本嘉永五年(1852年)撰写的“郑延平王庆诞芳踪”碑文,概述郑成功一生功业。
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芝龙为时年7岁、幼名福松的郑成功改名森,并为其延请名师教授。郑成功从小才思敏捷、聪明过人,15岁即考中南安县秀才。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5岁的郑成功作为廪生入南安县学。
“从家塾童生到县学廪生再到国子监,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读,郑成功熟读四书五经,兼学孙吴兵书,并且涉习驰射,这为日后指挥千军万马转战沙场打下良好基础。”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负责人李维维表示。
据介绍,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学习的这一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宣告灭亡。江南人民自发的抗清斗争,使他受到振奋,内忧外患与国难当头,激发了郑成功的报国之志与民族气节。
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郑芝龙带郑成功晋见隆武帝,郑成功对隆武帝的问话应答如流,并就天下大势和朝廷政务提出独特见解,隆武帝对其才华感到惊异,为表示对他的宠爱,赐姓朱,改名成功,并授御营中军都督职,掌尚方剑,仪同驸马,史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南明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率军亲征,郑成功领军随行,并镇守延平,负巡关、守关等重要任务。后仙霞关失守,隆武帝仓皇逃往汀州(今福建长汀),遇难于汀州府堂。建立时间仅一年有余的隆武朝遂宣告灭亡。郑成功也因拒绝受降与其父分道扬镳,写下著名的“郑氏报父书”,信中表明自己不愿随父降清的决心:“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郑成功闻报父亲被挟持北上,又得母亲殉难的噩耗,悲愤万分。国难家仇,促使郑成功决然起兵抗清,他来到孔庙前烧去青色儒服,向孔子的牌位诀别说:“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
数日后,郑成功尽倾家资,以“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名义,招揽人才、扬帆入海。郑成功率师转战东南沿海,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兵临南京城下,这是其抗清事业中最辉煌的时刻。踌躇满志的他赋诗《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同年,郑成功正式受封延平王。
复台壮举留史册
据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会长洪自强介绍,郑成功自23岁举义抗清,踞金门、厦门两岛,转战东南沿海17年,兵锋直抵江浙、直隶(河北)。为夺取和建立更加强有力的后方基地,以便安顿将领家眷,提供充足的粮饷,出师征战而无后顾之忧,收复台湾的战略设想被正式列入郑氏政权的议事日程。最后,经过两次激烈的讨论,郑成功以一代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力排众议,确立了收复台湾的历史决策,并传令礼官:定下出征日期,留世子(继承法统的长子)郑经监守厦门、金门各岛。“台湾非我亲征不可!”他如是表示。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十,郑军东征船队集结于金门料罗湾待风出航。东征的行程充满艰难险阻。首先是海上气候十分恶劣。郑军船队开驾至柑桔屿为风暴所困,不久又降大雨,海上阴雾弥漫,几乎无法行船。风阻行期导致粮草不足,官兵食物已尽,郑成功至为焦虑。为解燃眉之急,郑成功特遣户都事(户官副职)杨英在澎湖各岛向百姓征购行粮,结果只有番薯、大麦、黍稷百余担可供食用,未能满足大军一月所需。值此严峻时刻,郑成功当机立断,传令水师冒风起航,并对诸将训谕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如果天意让我平定台湾,今夜自然风恬浪静。否则官兵岂堪坐困孤岛而受饥饿呢?”当夜一更后,果然风雨稍歇,但海上波涛仍未平息,郑军将士在郑成功身先士卒精神的感奋之下,逆风破浪行进,顺利抵达台湾近港鹿耳门。
郑军与荷兰殖民者的首次战斗围绕赤嵌城展开,在首战告捷后的谈判中,他严厉驳斥了荷兰殖民者的无理要求,严正指出,台湾岛主权一向属于中国,不允许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势力侵占。最终困守赤嵌城的荷军司令官猫难实叮以孤城援绝,遂于四月初六献城投降。
夺取赤嵌城后,郑军乘胜包围台湾城(即热兰遮城),经过数轮战斗与谈判,荷兰殖民者终于宣布投降,沦陷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从此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面对疲惫但仍威武的将士,无限感怀,写下了光昭千古的诗篇《复台》:“开辟荆楱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打败荷夷,使郑成功成为亚洲战胜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第一人。”长期研究南安乡土历史的作家、学者廖榕光对记者说,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为振兴台湾经济而殚精竭虑,他征服海洋的气概,也深深根植于两岸人民的心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子孙。
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初八,郑成功与世长辞,年仅39岁,葬于台南洲仔尾。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附清朝后,奏请康熙帝准许将其祖父与父亲的灵柩移回故乡安葬。康熙皇帝对郑成功十分推崇,1699年,他正式颁诏,遣官护送郑成功灵柩归葬南安。尔后,清廷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郑成功陵园坐落在南安水头康店村橄榄山,总占地面积164.5亩,是泉州地区现存最大的陵园。1982年,郑成功陵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郑成功陵园被评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陵园被评为第七批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基地每年都会组织活动,传承与发扬成功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据南安水头镇文体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郑成功陵园以官方活动为主,包括两年一次的郑成功文化节、每年清明节的祭扫接待活动等。
2012年6月,与郑成功陵园相邻的郑成功文化中心落成开馆。“中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包含两层展厅,用于展示郑成功驱荷复台、建设宝岛的伟大壮举。”兼任郑成功文化中心负责人的李维维介绍,该中心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陈列大纲,设殖民东渐、海上争锋、东南抗清、荷据台湾、驱荷复台、建设宝岛等6个单元,采用电子图版、互动投影沙盘、多媒体演示屏、实物、地图等创意装饰,展示系统而生动。
成功精神永流传
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推崇的杰出历史人物,300多年来,郑成功事迹代代流传,郑成功精神激励广大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息。
1962年,厦门、南安等地举办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活动,并兴建纪念馆。此后,两岸多地亦相继兴建纪念馆、成立研究会,开展纪念活动。
2010年9月6日至8日,以“成功故里情,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的首届泉州·南安郑成功旅游文化节在南安市隆重举办,1500多人参加.
2012年6月17日至19日,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暨第二届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在民族英雄郑成功故里南安市举办,3000多人出席活动。
……
自2010年首届泉州·南安郑成功旅游文化节举办以来,南安已连续举办8届郑成功文化节及5场主题纪念活动,共有来自台湾各界代表和郑成功信众1万多人共襄盛会。两岸围绕郑成功进行文体交流已成常态化,每年都有近10项活动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文体交流,将包含着浓浓爱国主义情怀和海洋精神的郑成功文化根植于两岸人民的心中,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更是将爱拼敢赢、无惧风浪的探索精神内化于民众心中。”南安市台港澳办相关负责人林应权介绍,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郑成功的纪念活动持续不断。
2018年,“南安市郑成功故里”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南安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期待。南安市充分发挥“郑成功故里”这一品牌优势,利用辖区丰富的郑成功史迹对台资源,在文化交流、宗亲往来、民间信仰、青少年交流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每年到英雄故里进香朝拜、寻根问祖的台湾信众、宗亲以及进行文物考察、旅游观光的台湾学者、游客达近10万人次。
南安还依托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深入的研讨,力求正史明典激浊扬清。南安市先后成立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国际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等学术研究团体,吸引200多名海峡两岸及国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加入。与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合作,开通“郑成功网”,实时报道两岸郑成功活动相关动态,并出版国内唯一专门研究郑成功文化的学术期刊——《郑成功研究》。
同时,南安市先后举办“郑成功家族的海上功业”“明郑四代的历史贡献”“郑成功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贡献”“郑成功精神的时代意义”等9场郑成功文化专题研讨会(讲座),吸引两岸2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台湾青年学者500余名。编撰8期《郑成功论文集》,并有多篇论文在《郑成功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通过两岸专家学者围绕郑成功主题同堂献智,从郑成功的贡献、郑成功与台湾的关系、两地宗教渊源、同胞血脉情缘等多维度、多角度开展共同史观研究,构建让两岸民众共同认可的‘信史’,赋予郑成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黄春艺介绍说。
此外,南安大力规划建设专题园区,在泉州南翼新城核心乡镇、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石井镇,高标准规划建设郑成功文化园,以文促经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着力打造集成功文化景观观光、成功故里文化休闲体验、闽台文化交流、休闲度假等服务于一体的世界成功文化交流平台、海洋文明复原展示窗口、全国首个体验式成功文化园和闽南文化艺术小镇。”南安市郑成功文化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总规划用地185.15公顷,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以石井镇古山村华表山村落为依托,布局“一路一园一村”三大场景,规划主体文化园、古山特色小镇两大板块,成功雕像区、成功海区、成功路区、国姓民俗馆区、山林游览区等九大分区,将作为今后郑成功文化节、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等涉台交流活动的主要举办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南安市注重在郑成功文化交流活动中融入经贸元素,如在每届的郑成功文化节中均设置旅游推介会、招商会等环节,以文化交流带动经贸往来。目前,投资南安的台资企业达200多家,投资总额超10亿美元。
历史与当代的传承,文化与经济的碰撞,使郑成功精神如海洋宝珠般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上一篇:畅通旅游路 资源变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