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清华美院硕士当文眉师月入三四万元却遭母亲质疑不够体面”的新闻引发热议。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人们将“体面”与光鲜的办公室、响亮的头衔强行“绑定”,认为高学历者理应投身科研、教育、金融等“精英”领域,以此换取高薪才算“体面”。清华美院硕士职业选择的背后,其实是一场代际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青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对就业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导致部分青年人才受到影响,过度追求“稳定”“体面”的工作,对那些所谓“低端”岗位不屑一顾,最终出现“就业难”与“招人难”的两难并存局面。
我们要明白收入高低与职业体面并无必然联系,清华美院硕士的“名头”不是新时代“孔乙己的长衫”,她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赢得市场青睐和可观收入,这恰恰证明了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何来“不体面”之说?为了破除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唯学历论”和“职业等级观”等错误就业观念,高校要教育引导青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等,树立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此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推动社会观念和氛围的转变。如果只有青年人才转变就业观念,而社会观念和用人环境不变,那青年人才在放下“长衫”后,可能会面临社会的冷眼、歧视、低待遇和发展受限,这种挫败感会让更多人不敢放下“长衫”。要加快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更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跳出“名校光环”,在招聘和晋升中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现状,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让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让青年人才放下“孔乙己的长衫”,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职业天地,这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心理调适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念变革。只有当社会真正消除职业歧视、建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多元价值的氛围时,青年才能放下“长衫”的选择,才能变得从容、自信且有尊严。这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上一篇:盐湖“国家队”硬核秀技
下一篇:青海电网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