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透过晚唐罗隐的诗句,人们仿佛能被那及时行乐的心态感染。其实真实的他,并非诗中所写的那样。
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生于杭州,以诗名于天下,被称为唐末“钱塘丑才子”,也有人将他与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才子”。他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才子,但却“十上不第”,多少有点让人大跌眼镜。漂泊时的罗隐游历四方,览尽人情世态。他以诗为伴,以文会友,在诗词唱和中怀古抒情。
晓匣鱼肠冷,春园鸭掌肥
西湖的鱼味道鲜美,在唐朝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佳味。此外,杭州物产丰饶,按照《新唐书》记载,当地的土贡有“白编绫、绯绫、藤纸、木瓜、橘、蜜姜、干姜、芑、牛膝”等。当然,杭州还有令白居易称赞不已的梨花春酒。
杭州盛产海味,据说江南的蟹运往长安(现陕西西安)前先得用蜜腌制成蜜蟹。《齐民要术》里记载了蜜制姜片的制作方法。所以,蜜不仅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还被视作药材。
除了蟹,江南还有许多独具风味的小菜,《齐民要术》里记载的“瓜菹”和“紫菜菹”,即用越瓜和紫菜腌制的酸菜。《齐民要术》里还有“膏煎紫菜”的做法:“以燥菜下油中煎之,可食则止,擘奠如脯。”把干燥的紫菜放进油锅里煎,煎好后的紫菜味道可以和肉脯媲美。这些只是江南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难怪白居易“最忆是杭州”。
罗隐自幼聪慧,能文善诗,有着远大志向。他少年时曾在故乡苦读,后来出门远游,去过蜀地,到过岭南。罗隐自26岁(859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乾符四年(877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他参加了十多次科考,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罗隐颇富诗名,考不中进士无关才华。传说,他其貌不扬,恃才傲物,笔下的文字常常针砭时弊,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他始终对功名执着追求,咸通九年(868年),身在江南的罗隐未能进京赴考,在诗中写道:“长缨惭贾谊,孤愤忆韩非。晓匣鱼肠冷,春园鸭掌肥。”
他说自己空有像贾谊那样的报国壮志,却无处请缨,也像韩非子那样因为孤高正直而不为世俗所容,只能徒自愤懑。江南春日里的鸭掌葵如此鲜肥,罗隐却没有胃口品尝。
这些年,罗隐也不全在四处游荡,或过着没有着落的日子,他曾短暂获得过一份差事。咸通十二年(871年)科举失利后,罗隐前往湖南投奔湖南观察使于瑰。晚唐的观察使权力扩大了,甚至获得了所辖区域内官吏任免权。于瑰赏识罗隐的才华,让他担任衡阳(现湖南衡阳)主簿。
在衡阳,罗隐过了一阵子安稳日子。他在湘江边的鱼艇上偶遇过一起参加考试的乔诩,两人阔别数年再次重逢,一起走进酒楼畅饮松醪美酒:“且酌松醪依旧醉,谁能相见向春愁。”
可惜罗隐的这份差事没能干多久。当年(871年)十月母亲赵氏去世,他回乡丁忧。服除后回到湖南时,湖南观察使已经是王凝了。王凝不像于瑰那样欣赏他,他只能再次过上漂泊的日子。
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
乾符五年(878年),罗隐再次落第后南归。此时黄巢起义闹得正凶,他只能暂时断了北上求仕的念头,转而与同族兄弟罗鄂、罗邺,以及友人杜荀鹤、张乔等人隐居池州(现安徽池州)九华山。
九华山的生活很惬意。这里山势险峻,浓荫蔽日,远离尘世喧嚣,宁静而闲适。罗隐有时会与友人到小溪旁悠然垂钓,然而内心的豪情壮志始终存在。中和三年(883年),罗隐离开池州,北上求仕。那时两京刚刚收复,他来到郑州(现河南郑州)向卢舍人献上诗文。这位卢舍人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罗隐希望他能提携自己。
“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诏书成”,罗隐没见过山珍海味,只是觉得中书省的人大概也吃汤饼,于是对卢舍人说,您是为天子草拟诏书的大吏,每当鸡省(中书省)晨露浓重之时,光禄寺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汤饼,当凤池(禁苑中的池沼,代指中书省)烟雾渐暖时,您已挥笔拟完诏书。相信等待战乱平定之日,您定会在功名册上留下辉煌功绩。不过,这位卢舍人并没有拉罗隐一把的意思,他随后去了蜀中。
罗隐年少时曾游历蜀中,一晃多年过去,依然碌碌无为。他感慨万千地来到临邛(现四川邛崃),品尝了这里产的美酒。汉代司马相如曾与妻子居住在临邛,当垆卖酒。听闻司马相如曾患有消渴症,不知临邛美酒能否治得了此病,“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
也有人说,罗隐自比怀才不遇的司马相如,来到临邛,如是感慨,实则是自嘲式感喟:这临邛美酒,能否治得了我这落魄失意儒生的忧愁呢?
离开蜀地后,罗隐回到江南,前往润州(现江苏镇江)投奔镇海军节度使周宝,终于得到一份差事。此时的他常常回忆起几年前隐居九华山的日子:“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还记得在九华山宜人的秋色中,黄菊倚风摇曳,村里人家新酿的酒散发着阵阵香气。细雨下的绿蒲低垂,我与同伴钓鱼归来,喝着美酒,吃着鲜鱼,那样的日子多快活啊!”可转眼之间,罗隐已离开九华山三年了,几乎没有遇到过顺心的事儿。
据说,罗隐原本是有机会入朝为官的。《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黄巢起义被平息后,朝廷本想召他为官,可大臣韦贻范却说:“某曾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亦可以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最终,征召罗隐入朝为官的事儿不了了之。这个故事虽然真假未知,但突显了他恃才傲物的个性。
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
罗隐五十五岁那年(887年),打算回到故乡。他在南下途中路过湖州,那是个产乌程酒、杬子以及紫笋茶的地方。那时,乌程酒的名气远胜过杭州的梨花春酒,江南几乎无人不识乌程酒。罗隐年少时就爱喝乌程酒,离开江南远游多年,偶尔也能受到礼遇,十五年间曾在两处幕府谋过差事,任职时想着为百姓干些实事,可到头来一事无成,“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
如今,出走半生,归来仍旧穷困潦倒的罗隐,只能凄然泪下。回到杭州的他投靠了时任杭州刺史的钱镠。
罗隐出身寒儒之家,在重视门第的唐朝科举考试中无疑吃了大亏。钱镠不一样,出身还比不上罗隐。晚唐施行榷盐制,以官府垄断食盐产销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可钱镠十六岁便成了一名盐贩子,并崛起成为一方诸侯。
钱镠的观念里没有门第之分,对罗隐格外优待。罗隐在钱镠的幕府中担任从事,说是从事,可日日无所事事。他有些过意不去,只能调侃自己尸位素餐,每日在西斋独自斟上一杯薄酒。他曾对着院中的葱茏草木抒发愁绪:“西斋一卮酒,衰老与谁倾。”
钱镠没有让罗隐闲太久,他先任命其为钱塘县令,随后又向朝廷推荐其为秘书省著作郎。这是罗隐获得的第一个正式官职,他在公务之余种了些蔬果、草药,坦言过去拼搏进取,可最终迷失了方向,如今干脆来到南园,专心浇灌菜畦。即便一把年纪,罗隐依旧锋芒毕露,常常与钱镠作诗唱和,甚至嘲讽其出身。钱镠为人大度,不拘小节,不以此为怒。
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以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此时,镇海军节度使的驻节之地由润州转至杭州。西湖鱼鲜腴美鲜香,杭州人家以西湖鱼肉为美馔。当时,钱镠令西湖渔民每日向衙署上交鲜鱼数斤,这些鱼被称为“使宅鱼”。罗隐风趣地劝钱镠:“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到了光化三年(900年),左补阙韦庄向朝廷上了一封奏表,说过去闻名天下的才子中有不少沧海遗珠,有些人甚至终身未能获得功名,比如陆龟蒙、温庭筠、贾岛……如今那些知名的落魄才子中仍在世的仅有罗隐一人,恳请特赐其科举功名,并将其官阶连升三级,以彰显朝廷对人才的优待。
六十七岁的罗隐终于成为进士,当朝廷的使者带来这个喜讯时,他没有想象中那样开心,早已没了追求功名利禄的雄心。
几年之后,朱温篡唐建梁。消息传来,罗隐痛哭着请求钱镠举兵讨贼。钱镠能做的只有安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其实,罗隐内心何尝不知,唐王朝积重难返。
后梁曾以正四品谏议大夫之职征罗隐入朝为官,开平二年(908年),钱镠表授罗隐为给事中,他都拒不受命。开平三年,罗隐迁任盐铁发运使,同年十二月去世。
罗隐曾在山间见过那些辛勤的蜜蜂,它们拥有一双神奇的翅膀,无论在平地还是山巅,总能看见最美好的风光。只是它们终日在不同的花丛间劳苦酿蜜,最后却不知甜了谁。于是,罗隐不由感慨:“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如此,人兴许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