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馆)
文章标题里的“努力是不是越来越贬值了”,其实也没必要遮掩,事实上努力的回报率确实是在逐年走低。甚至那些拼命鸡娃的家长,他们也都懂,只是觉得读书是唯一能把握的事,别的也做不了啥。
至于原因,倒也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开荒赛”变成了“排位赛”。
开荒时代有点像美国的西进运动,克服一定的困难,到了一块无主之地,宣布是自己的,然后就变成地主了。大家不知道看那个美剧《黄石》没?里边的达顿家族就是150年前去蒙大拿州拿下了一块大的离谱的土地,从此变成了最大的农场主。
过了那个时代,你再去开荒,已经没有地可以让你用了,你只能是去给农场主们当长工,被工头管着,接受KPI考核,看你不顺眼就让你滚。而且可能你能力很强,但也没法不断升级,因为农场主不仅有儿子,还有从小养大的孩子做包工头,你很难取代他们,尽管你能力比他们强。
血缘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不知道大家最近吃那个矿泉水首富的瓜没有,私生子继承大战,有人推算,就算最终和解,也会得到巨额补偿,涉及到的金额普通人从秦始皇开始奋斗也达不到。
此外社会也在刻意“做局”,让你翻身越来越难。
之前跟一个大HR聊过,他说如果有地狱,那肯定有一层关着他们这群人,倒也不是十恶不赦,但是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磨灭员工的斗志,把员工原子化,螺丝钉化。这个过程既有规训,又有打压。
倒也不复杂,主要是企业的目的跟个人的目的差距极大。企业需要的,往往对个体是有害的。
比如公司作为组织,需要那种能把上边的意志执行下去、把事第一次做对、尽量少的私心、尽量多的忠诚。最讨厌的,是那种心比天高,太有自己想法,准备将来学明白了就要跑的人。更坏的,是那种学明白了就去开个差不多的公司,跟老东家竞争。甚至很多公司不要创过业的人,因为公司知道这类人永远没法做螺丝了。
还有个比较坑爹的东西,也就是绩效主义的异化,KPI什么的过度细化、短期化,迫使员工聚焦眼前任务,丧失长远视野和跨领域思考能力。
所以说,很多人发现自己毕业工作了一些年之后,真变得非常齿轮化,除了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啥也不会了。而且心劲没了,不想折腾了。这是很正常的,人家目的就是这个,巴不得所有人都变成这样。
这也是为啥大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你把人训练成了羊,就别指望他们去做狼的事。
更直白一些,教育和工作,都是把大家塑造成一个听话的人,但在现实世界里,你越听话越老实,大概率活得越被动。
参考日本社会,就能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进入了一种“阶梯状态”,论资排辈成了常态,想升级就得混资历,这在国内也越来越普遍。
更麻烦的是,“外包化”也成了一种更让人闹心的状态,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我刚毕业那会儿,整个部门三百多人,只有十来个外包,现在倒好,很多团队只有一个项目组长是自己人,剩下的全是外包。
软件领域有个说法,说千万别去做外包,主要也是这个岗位天然缺乏归属感,也没有好的晋升路径,公司甚至不会刻意培养你,毕竟你不是自己人。刚毕业那几年心气正足的时候干这个,非常打击人。
但这几年也没办法,形成了恶性循环,明显在学日本,外包用的越来越多。
此外努力贬值,也跟技术进步放缓有关,技术不但在放缓,而且对人的需求越来越少,变成了神仙打架,跟大部分普通人关系不大。
“农场主”们占据了生态位之后,也会尽量去打击后来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混职场在全世界都不是普通人翻身的主要路径,从来都是做买卖。也就是说,哪怕在经济急剧上升期那些年,你读书进职场,然后爬职场天梯,从来都是一条窄门,通过职场能彻底翻身的人极少。只是这道窄门很具有迷惑性,让人有种工资逐年变高、最终翻身的错觉。
“读书改变命运”只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中国恢复高考后、美国二战后)确实有效,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产业结构变化、阶层板结,其“跃迁”效能确实在下降。
很多天才选手看着是被知识改变命运了,其实主要是天赋,天赋实在是太稀缺了。
尤其是太多人的努力,本质是同质化努力。大家都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做着极度相同的事,如果这类工作不拉高门槛,最后大家都别想好过。最明显的是程序员,培养路径和知识体系都是极度透明的,叠加大学批量供应,这几年整个行业都有点过剩。不仅中国过剩,美国也过剩。
如果拉高门槛或者限制准入,还好一些,比如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极度同质化,但好在门槛在那里摆着,而且一直保持一个很固定的流入速度,大家日子都还可以。
这两年跟很多大厂的级别很高的小伙伴都聊过,大家都表示前些年处在一种奇怪的心态里,觉得自己的工作一直能做下去,觉得工资一直能涨。有天转折来临的时候,变得无所适从。
我见过那种买房背八九百万贷款的人,高的吓人,不过他们自己以前觉得很无所谓,反正三四年就赚回来了,谁能想到没多久工作都没了。
那有小伙伴可能纳闷,今后社会会不会越来越固化?
是,也不是。
说是,因为智力和各种自身条件接近的人,如果家境相差极大,后来的处境,大家也都可以想象。
或者说,代际传递的优势在加大(教育资源、社会网络、试错资本),这些独属于富人的资源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那为啥不是呢?
主要是因为现在是商业社会,财富这东西跟水一样,一直在流动。
分析过去百年的美国社会,也能发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做生意这事既是翻身的途径,也是实现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绝大部分豪门都是做生意起家,最后也亡于生意的枯萎。
有些是因为产业的巨大变革,每次变革都会弄死很多老恐龙,比如早年很多做航运的,诞生了无数巨富,但很快就被新技术给彻底打垮了。还有些做石油的,这个倒霉行业本身就是80%的危机期和20%的兴盛期,每次周期波动都弄死一大堆大佬。
现在的AI又是这样的东西,它一方面加速淘汰同质化、可编码的努力(加剧“无用感”),另一方面又为拥有独特创意、解决复杂问题、人机协作等能力的人(即拥有新“手艺”的人)创造了巨大机会。
接下来谁会用AI,谁占大便宜,现在已经有那种完全不懂编程的,依靠AI做出来非常优秀的游戏。普通人可以从给AI提问开始,慢慢深入。
此外美国那边还有个东西,就是房产税和继承税,很多豪门就是被房产税给搞没了。
与此同时很多草根做对了某件事,几年内就翻身了。
那是不是二代们创业容易一些呢?
是,也不是。
从个体角度讲,二代们的优势是资源多,试错机会多。但机会再多又能多多少?资源充足如王撕葱,这些年也消停了。
草根的优势是人数多,可以从各个方向突围,你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去做的人稀里哗啦死一大堆,但是依旧有幸存,而且他幸存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最强,而是最幸运。
这有点像古代攻城战里的“先登者”。往往最终能得到这个头衔的,几乎都不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第一个登城的,以及随后登城的很多人都死了,直到耗尽了城头敌人,然后有个幸运的好同志上来做了收尾工作,拿了桂冠。
也就是说,代际优势传承和草根突围同时存在,形成了一个“M型社会”,雄心勃勃且聪明勤奋的草根,靠着父辈资源的二代,共同构成了那个“M”的两头,没啥特点的普通人处在中间。
所以商业社会总会保留着巨大的流动性。
那啥是真正的固化呢?
就是中国古代那种权力社会叠加农业社会,一个人当了官,生一堆孩子,买一堆地。花大量的资源去培养孩子,如果能当官最好,当不了,还可以当地主,这就是所谓的耕读传家。于此相对的,穷人是极难极难翻身的,因为赚的钱只够糊口,根本没钱培养孩子科举,也没钱买地,每年赚到的钱只够糊口,没法投资未来。
这也是为啥开国前七十年左右历朝历代的阶层跃迁多一些,那时候大家都没钱,都是裸装上场,两三代人之后,就变成了资源的对耗,普通家庭就扛不住了。
商业社会相比于传统权力社会,最大的优点是市场有种可怕的“创造性破坏”,不断地摧毁旧有格局,而且哪怕巨富,都非常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
未来还是属于草根,只是这种胜利本身是一件代价极大的事。
也就是说,过了社会的开荒阶段,“努力”这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不仅限于:
父母得努力,给后代一个好起点;
得时刻警惕社会的规训,有时候你成长成了一个很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人,听领导的话,不做任何越界的事,同时也成了一个废人。这话说得很重,不过确实是这样。
保持个性和好奇心,这两样是对抗同质化唯一的出路。
还得有运气和勇气去冒险,真正财富是对“手艺+冒险”的补偿。
如果实在是能力不行,运气也差,那就努力去把日子过好,我觉得有件事应该达成共识,现在是中国历史上对普通人最好的时期,利用好手头资源,一样可以过的很好。
至于AI,真不用太担心,这个社会绝大部分都是一群纯糊涂蛋,他们是绝对不会去用AI的。他们碰上不懂的东西,宁愿相信各种伪科学、或者用自己极度狭隘的知识体系硬想,也不会去查一下,更别说那些更复杂的功能了。赶紧用起来就是胜利。
所以说保持好奇心,保持正确的学习能力(有些人是很爱学习的,但坚决不接受任何跟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东西,学了满脑子伪科学),保持个性(这玩意是学校和公司重点打击的东西),只有个性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去做那些风险可控但不确定的事,慢慢磨,总会有进展。
在我看来,未来三种人无疑是最爽的:
1、极度热爱某件事,这种人就算赚不到钱,也是幸运的。一般情况这种人在互联网时代普遍都能找到一个生态位。
2、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大佬;
3、懂得用有限资源来享受生活的人。这一点估计是绝大部分人最终的归宿。
所以说赢家有很多种,最大的输家,可能就是总是羡慕嫉妒别人,想过别人的生活而不得,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大坑。
来源: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