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肩负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要更加自觉把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构建宣传倡廉、教育育廉、制度固廉“三位一体”廉洁文化建设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廉、思廉、崇廉、守廉,营造了以文化人、以文润德、以文养廉的浓郁氛围,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坚持宣传倡廉,拓展“线上+线下”廉洁文化宣传阵地。廉洁文化阵地建设是开展廉洁教育、传播廉洁文化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秉持以“廉”润心、以“文”化人的理念,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廉”文化内容,深挖本地资源,坚持“线上+线下”双向赋能,多维度搭建立体式廉洁文化宣教阵地,点、线、面齐发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走新”更“走心”。丰富创新线上宣教载体。创新各种载体,依托企业内部刊物和官网推送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在官微开设专栏,在内网建设“廉洁文化”宣传平台,为纪检干部开设微信群,及时推送党风廉政建设动态信息、党纪法规和典型案例,打造廉洁文化立体宣传平台。创新“党建掌上课堂”“网上微课堂”“线上读书会”等平台,积极构筑廉洁文化线上教育矩阵,不断扩大廉政教育的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文化熏陶。创新开拓线下宣传阵地。不断开辟线下廉洁文化宣传阵地,发挥好新时代清廉文化的文化浸润、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企业文化宣教品牌。打造廉洁文化精品课程,组建宣讲人才库,通过纪委“送学上门”、基层自行宣讲等方式开展宣讲。建设廉洁文化示范点,依托各类廉洁文化资源,创建廉洁文化长廊、廉洁文化墙、廉洁文化书屋、清廉工作站等,将精品廉洁文化阵地串珠成链,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家庭;开展清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现廉洁文化宣传全覆盖、见实效,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成为党员干部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
坚持教育育廉,创新“日常+经常”廉洁文化教育形式。廉洁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启智润心的工作,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国有企业要紧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发挥廉洁教育基础作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廉洁文化,让廉洁从业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突出全体职工日常教育。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管理运营特点,让廉洁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各种元素融入企业日常工作之中,通过党委中心组结合理论学习引领示范,推动廉洁文化进企业、进工厂、进车间、进工地、进项目班组,创新理论学习、业务交流、警示教育阵地,组织主题活动、专题演讲、专项展览,选树身边廉洁先进典型、编写廉洁文化教材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凝聚廉洁力,全方位、多维度培育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突出关键少数经常教育。聚焦“四突出”,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突出关键少数,组织党员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参观警示教育馆,观看党风廉政专题片、警示教育片,召开警示教育专题会;突出重点领域,开展招标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督促有关人员依法依规、廉洁从业;突出重要节点,提前下发廉洁过节通知、推送廉洁短信微信,督促廉洁过节;突出家教家风,向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家属发出“弘扬优良家风”倡议书,引导大家自觉做崇德治家、向上向善的传承者,做廉洁齐家、克己奉公的践行者,做勤俭持家、尚俭戒奢的弘扬者,培训优良家风,涵养“青港清风”,推进“廉洁港口”建设。
坚持制度固廉,健全“制度+机制”巩固廉洁文化成效。廉洁文化建设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绵绵用力、持之以恒,下足“绣花功”。国有企业要积极推动廉洁文化制度建设,强化廉洁文化制度保障,把廉洁文化理念融入企业各项制度之中,立下规矩标准,实现廉洁文化柔性和制度刚性紧密结合。以制度建设“固根本”。党内法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制度化形式,依规治党就是以党内法规制度为抓手切实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过程。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然要求更好推动依规治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国有企业要将廉洁文化理念融入于制度建设之中,建立完善涵盖廉政谈话、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后半篇文章”、问责等全流程的制度规范,加快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强化监督刚性,促使各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以制度建设厚植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文化基础。以长效机制“控风险”。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风险点多、出血点多,一些腐败背后的利益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腐败的隐蔽性复杂性不断增加,是否构建与之相符的大风控体系,切实防范住“廉洁风险”,将直接关系着能否取得决胜。为此,要完善“党委牵头、纪委协助、部门联动、员工参与”的廉洁文化建设“一盘棋”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基于深厚传统、契合行业规律、保障企业发展的大风控系统,聚焦监督“点”,将风险管理融入经营决策、制度建设、岗位职责、业务合作全过程;连成监督“线”,构建起纪委监督与审计与风险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相融并进的大监督格局,推进日常监督、专项监督、评价监督等工作融合,逐步形成“大风控”三道防线;形成监督“面”,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领域、链条式、动态化全程防控,完善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共同督促整改和问责追责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日常监督融入有限、深入不易的难题,避免出现“黑匣子”、风险盲区,让监督利剑始终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