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总能感受到“家的温暖”。7月16日,新京报记者跟随“行走京华大地 感悟思想伟力”采访团走进大栅栏街道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实践基地矩阵,大栅栏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一家新就业群体主题党群服务中心,充电器、无线网络、微波炉、图书、雨鞋以及干净的卫生间,这些都是专门为前来歇脚的新就业群体准备的。
“大栅栏街道地处首都核心区,日均快递量近2万件,聚集快递、外卖、网约车等新就业群体超千人。”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大栅栏街道积极落实《北京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工作措施》,通过为快递小哥搭建“暖心港湾”等系列举措,加强凝聚服务,持续引领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大栅栏街道温馨家园。受访者供图推出友好服务套餐,累计惠及小哥1800余人次
“暖心港湾”暖在哪儿?该负责人介绍,除了帮助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解决“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的问题,大栅栏街道还会定期为他们开设医疗义诊、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招聘、红色教育等“增值”服务。
不仅如此,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也在大栅栏街道落地,石头胡同、大栅栏西街等核心区域首批38家商户也被动员参与到新就业群体服务当中,这些商户既有餐馆、旅店、超市,也有老字号企业。上述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全市首创推出友好服务‘十个一套餐’,礼包涵盖一份健康体检、一张折扣住宿、一顿团圆饭、一份权益保障等,累计惠及小哥1800余人次。此外,我们还在全市率先取消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费,每年为快递小哥节省成本超10万元。”
为何街道服务能如此周到?一半要归功于街道建立的“提案收集-平台协商-分工落实-评议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对于街道管理,外卖小哥有好的建议,可以随时提,通过这套闭环机制,使合理建议能更快落实。
“目前,我们累计收集新就业群体充电桩增设、停车区规划等建议87条,解决实际诉求62项,办结率超71%。”该负责人举了几个例子,比如,针对快递小哥反映的“充电难”问题,街道联合电力部门和运营方新增智能充电柜12处,覆盖粮食店街、石头胡同、前门西河沿街等重点区域,日均服务充电需求200余次;结合“不停车”胡同和煤市街东片区静态交通治理工作,优化快递外卖配送路线3条,缩短平均配送时间15分钟,效率提升20%。
“文明骑士”成为街区环境的“流动守护者”
大栅栏街道里,越来越多的小哥开始参与到社区治理。2024年8月,快递员王磊通过“随手拍”上报煤市街一处电线杆倾斜险情,街道应急办2小时内完成加固处置,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小哥参与到街道“单车随手摆”“垃圾随手清”“困难随手帮”等志愿服务当中,累计规范共享单车停放5000余辆,清理胡同杂物120吨,成为街区环境的“流动守护者”。
“我们发挥小哥‘走街串巷’的工作优势,动员40名‘文明骑士’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随手拍’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累计上报电线掉落、广告牌倾斜、易燃物堆放等问题230余件,办结率达95%。”这位负责人说,在大栅栏街道,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和街道、社区、居民之间实现了“双向奔赴”。
快递员齐南南就是参与“双向奔赴”小哥之一。每天在大栅栏的胡同里忙碌,派件成了“民情宝典”:茶叶店订单多要协调时间,餐厅门口游客聚集得帮忙疏散,网红咖啡厅门口路面塌陷要上报……这些关于居民、商户日常生活的琐事,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茶叶店年底工作忙,我就主动把快递送进店里,顺手帮忙整理堆积的货物;老字号餐厅寄烤鸭时,我会细心检查包装,确保无损送达。”齐南南说。街道打造的友好街区,规划方便停车和充电点位,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在“新就业群体友好商户”的店里,他们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看似细微,却也足够温暖。所以他也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大家做点事情。之前杨梅竹斜街下水道堵了,污水四溢影响生意,齐南南第一时间通过大栅栏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哥议事厅”反映此事,联系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日常工作中,他的快递车后备厢里除了包裹,还装着维修工具,只要谁有需要就会搭把手。
5.1万“西城小哥”参与基层治理
大栅栏街道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还在持续深入,为进一步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推动街区和谐发展,大栅栏街道制定《融新逐梦2025:大栅栏街道“爱满红栏”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建设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形成“服务精准化、治理协同化、环境友好化、权益保障化”的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生态体系。
大栅栏街道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地图。受访者供图如今,在西城区,在大栅栏、德胜、什刹海、西长安街等街道,首批“友好街区”“友好园区”“友好景区”“友好商圈”等新就业群体“多元友好”场景相继落地,构建起了新就业群体“十分钟服务圈”,让新就业群体能够安心工作、温馨生活。西城区“友好之城”新模式不断拓展,这些举措也激发了西城小哥争当“城市响应人”的热情,让外卖、快递、保安、中介等十类5.1万“西城小哥”融入基层治理当中。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许丽
上一篇:没必要遮掩,努力真的越来越贬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