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潘向东:全年目标可控,四季度是政策加力的时点
创始人
2025-07-17 20:11:39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实现平稳运行,为全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好于外界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和出口“逆势”回升。也需要看到,二季度投资出现增速放缓,特别是房地产投资降幅进一步扩大。

下半年宏观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力提效?如何看待下半年外贸走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围绕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他看来,预计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将面临一定的回落压力,但有了上半年的开局良好和基础,全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是相对可控的。下半年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实施,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托底投资,消费政策继续加力提效,国家补贴重启支撑商品消费,内需动能有望进一步修复。

同时,潘向东认为,下半年预计出口增长将保持温和态势,新兴市场将继续成为拉动外贸增量的主力军。进口方面,随着国内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暖,高技术和高品质消费品进口有望回升。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年GDP增速5%左右目标可控

《21世纪》: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5.3%,这一增长背后有哪些主要支撑因素?

潘向东:上半年GDP增长5.3%,超额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任务,背后既有出口韧性的原因,也有逆周期政策加力显效下,消费投资等内需的拉动作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回升,设备更新带动的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地方债提前发行带动基建投资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消费和投资的背后是“两重”“两新”政策,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加快发行和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协同发力。从支出法GDP来看,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2.7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1.28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1.2个百分点,内需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1世纪》:今年全年实现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变量有哪些?

潘向东:前瞻来看,上半年的“抢出口”效应接下来可能退坡,其理由是后续关税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叠加前期“抢出口”、“抢转口”的透支效应,我国下半年出口大概率面临更大压力。

但有了上半年的良好开局和基础,全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是相对可控的。重要变量则在于政策的推出时点和发力的程度。目前而言,四季度预计是政策适时加力的时点,在政策接续下,有望实现全年经济的平稳运行。

内需动能有望进一步修复

《21世纪》:二季度PPI降幅有所扩大,6月份,社消零总额环比下降0.16%。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的状况仍然存在。在你看来,下半年宏观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力提效?

潘向东:有效需求不足、终端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偏弱,仍抑制价格回升空间,通胀距离完成全年2%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状况,不仅体现了当前国内需求恢复的乏力,也暗示政策层面仍需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推动总需求的回升,特别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

下半年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实施,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托底投资,消费政策继续加力提效,国家补贴重启支撑商品消费,内需动能有望进一步修复。

《21世纪》:增量政策有哪些值得期待和可能落地的工具?

潘向东:扩内需方面,存量政策里财政政策依然有更加积极作为的余地和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7月3日已表示已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年内第三批“两重”项目清单,可持续关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未来对基建的支撑。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持方向可能扩容,对制造业投资也将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存在调整空间,降息降准窗口打开。

此外,“国补”资金后续若进一步发放,也将进一步拉动零售增速。可以期待的储备增量政策包括政府债限额空间、央行利润上缴、中央地方结余资金、类财政工具推出等。

新兴市场助推外贸增长

《21世纪》:上半年,以人民币计价,我国出口增长7.2%,进口下降2.7%。其中,机电产品、高端装备、“新三样”产品增长较快。出口产品体现哪些结构性亮点?

潘向东: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产品展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亮点,出口结构正不断由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优化。

一方面,传统出口主力如机电产品增长态势较好,6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0%,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基础的稳固和出口能力的持续增强;另一方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的出口表现突出,体现出我国在中高端产业链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领跑,成为出口结构中的新动能。这类产品不仅契合全球绿色转型趋势,也反映了我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能力的提升。同时,智能家电、工业自动化设备等新兴品类出口也在稳步扩展,说明出口产品的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正逐步增强。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相应的,进口下降背后有哪些原因?

潘向东:我国出口结构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绿色智能产品升级。出口中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相关产品比重持续提升,显示出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出口市场也更加多元化,积极拓展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增强了外贸抗风险能力。这种转变反映了我国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成效,出口正由“高数量”的增长向“高质量”的提升转变。

与此同时,上半年进口下降则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导致进口金额减少;其次,国内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恢复不均衡,抑制了对中间品和资本品的需求;再者,随着国产替代加快,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依赖有所降低。此外,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也对进口形成一定抑制。

《21世纪》:如何看待下半年外贸走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潘向东:下半年外贸走势或弱于上半年表现,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稳、地缘政治紧张等外部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对出口需求形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通过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以东盟、非洲、拉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显著提升了出口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

下半年预计出口增长将保持温和态势,新兴市场将继续成为拉动外贸增量的主力军。进口方面,随着国内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暖,尤其是高技术和高品质消费品进口有望回升,为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其中,这部分贸易额占到我国外贸整体规模的51.8%,充分体现了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累计出口3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东盟已稳居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位置。这不仅分散了对传统欧美市场的依赖,也增强了我国外贸的抗风险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多家银行覆盖积分、出行及跨境场... (来源:南京晨报)转自:南京晨报 暑期消费旺季热度持续攀升,银行端优惠活动也在不断扩容升级。...
困意突袭! 驾车途中睡着撞上大... (来源:南京晨报)转自:南京晨报 近日,在江宁横溪粽塘路段,发生了一起小轿车撞断大树的交通事...
余杭水务回应臭水事件赔偿问题 【#余杭水务回应臭水事件赔偿问题#】#杭州余杭水务承认原水出现问题#7月16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
以色列多位高官宣布辞职 以色列执政联盟成员、宗教政党沙斯党于16日宣布退出现政府后,当地时间17日,多名沙斯党籍部长向总理内...
北京警方公布典型案例:手机NF... NFC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在几厘米的距离内进行数据交换。手机NFC功能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