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释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史上最热一年”将成为常态|新科普
创始人
2025-07-17 17:57:27
0

今年夏天,国内很多地方为何这么热?不少人的体感温度为何比气象预报温度更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马建。这位研究气候变化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家解答了公众疑问,并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未来夏季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是史上最热一年”将成为常态。马建博士分析,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由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多重气候异常叠加导致‌,包含热穹顶效应、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海洋热浪反哺、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谓热穹顶效应,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停滞并与附近低压形成稳定的Ω型环流,将热空气封闭在一个区域内,阻止冷空气进入,使温度持续升高。在热穹顶形成过程中,地面热空气上升后被上层高压压回地表,形成热量累积的闭环。这种现象常伴随少雨和空气污染,多发生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蒸笼”形成后,空气每下沉100米,气温就升高约1摄氏度。今年夏天,这一效应在华北、黄淮等地尤为显著,导致地表温度高达55—70摄氏度。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今年夏天呈现偏北偏西特点,较常年覆盖范围扩大30%,形成持续性下沉气流。因此,高压系统非常稳定,抑制云雨形成,北京等地连续无雨日数达到历史同期极值,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在科学原理上,副热带高压增强与热穹顶效应差不多,都是由气流下沉引起的。”马建说,气流下沉时,所受到的大气压力会越来越大,导致空气压缩。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空气压缩时做负功,产生热量。

7月13日,在天津一个盐田作业现场,工人在休息区领取绿豆汤解暑。新华社发

海洋热浪反哺‌也是引发极端高温的一个因素。这种现象是指海洋水温在一段时间内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它由大气环流、洋流变异或季节性变化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近期研究发现,地中海西北部海域的温度较常年升高5摄氏度,通过水汽输送加剧了欧洲和我国北方高温。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周边海域水温偏高,增强了大气环流的稳定性。

对大城市居民来说,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夏季高温的重要原因。空调等人工热源使中心城区温度比郊区更高,在近地面温度图上形成一个高温区,像海面上的岛屿。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的夜间气温较郊区高4—6摄氏度。研究显示,热岛效应可使城区极端高温发生概率升高40%。

持续高温下,很多人的体感温度比预报温度更高,气象部门会不会“刻意压低温度”?对于这个冲上热搜的话题,马建回答:“不至于吧。”他分析说,人的体感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表温度,夏季地表温度高于预报温度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地表会直接吸收阳光,高温天的地表温度会超过40摄氏度甚至50摄氏度。而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即从离地1.5米的开阔通风草坪上百叶箱内温度计所测的温度。

水汽、风速等也是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风的时候,人们的体表蒸发会加速,从而带走更多热量(潜热),对人体产生冷却作用。而在上海,水汽大,风又小,影响人体排汗蒸发,限制了潜热冷却,让很多市民的体感温度高于预报温度。

原标题:专家解释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史上最热一年”将成为常态|新科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历史记忆塑造民族精神 2025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日,在江苏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沈阳市社科联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 本报讯 记者朱柏玲报道 近日,由沈阳市社科联组织的文化艺术实践创新类课题“中国画与社区记忆——用画笔...
畅通旅游路 资源变资产 (来源:河北日报)转自:河北日报省人大代表倪玉军畅通旅游路 资源变资产 7月15日,省人大代表...
浪涌成功志 潮连两岸心 郑成功塑像 戴仲达 摄延平王祠留存的石碑小朋友细心观看郑成功纪念馆里的碑文。6月3日,南安市石井...
本周日入伏 这份“三伏天”养生... 今年“三伏天”将从7月20日起入伏8月18日出伏全程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潮湿闷热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