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近期会同多部门启动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纠治各类涉旅乱象,查处了多起网上虚假宣传引流到线下交易、低价招揽诱骗购物、违规组织未成年人研学活动等典型案件。7月17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发布几起典型事例,提醒市民游客拆解网络骗局,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虚假承诺需警惕 避雷帖子莫轻信
事例:今年“五一”假期,山东游客郑先生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则某“避雷博主”发布的软文,通过分享跟团笔记形式“吐槽”服务质量较差等,并表示想了解如何“避雷”,可按照给出的联系方式进行私聊。郑先生随即添加了该博主的联系方式。通过简单交流,该博主随即向郑先生提起某“知名”旅行社,称该社“成立早、接团多、口碑好”,同时向郑先生推荐所谓专职客服负责对接。客服遂向郑先生提供了一套包含景点门票、专车接送等内容的5天4晚开心游产品,并承诺“故宫、国博都能约上”。郑先生信以为真缴纳了定金,但未签订合同。待郑先生开始行程后,导游又以各种理由推脱故宫、国博等热门景点已经预约满了,可以平替成恭王府博物馆。郑先生多次与导游、旅行社沟通无果后,只能向文化执法部门进行了举报。
坑在哪?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介绍:当前部分过度夸赞旅行社和服务优的内容,易被识别为广告,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网络招揽从形式、话术、角色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用户打开小红书APP,经常能刷到不少旅游避雷贴、分享跟团心得、游览笔记和不少的跟帖评论,表面看这些所谓职业“避雷博主”教大家如何避雷,实际上大多是旅行社开设“小号”的“托儿”。他们利用游客避坑心理,绕着弯推荐自己的旅游产品,然后把消费者引到私域交易,虚假承诺骗取游客信任。有些甚至与导游、旅行社串通,一旦轻信,就会面临多重消费陷阱。
巧避坑:
1、切莫盲目相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旅游软文、攻略笔记、回复跟帖,辨别真实用户评价,警惕“一边倒”好评留言。
2、谨慎添加个人联系方式,不轻易打开陌生链接等电子支付渠道,对扫码转账保持警惕,不轻易向个人转账支付定金,避免维权困难。
3、出行前尽量与旅行社签订正式旅游合同,并提前了解近期热门景区、文博场馆的预约规则,避免因虚假宣传上当受骗,或临时找票,遭遇“黄牛”。
低价招揽有隐患 消费宰客没商量
事例:端午节前,河北杜女士一家看到视频主播正在直播北京“多日游”,很感兴趣。客服宣称旅行社正在搞促销活动,每人仅需缴纳499元,即可享受“5天4晚豪华大巴游”,而且打出“全程不加价”“高品质行程”的口号,并极力推荐“行程中只有一个购物点,这个店是所谓政府联合文旅部门的正规经营场所”。当杜女士补齐剩下尾款,事后翻看《旅游合同》才发现,行程中早已增加了多个玉器店、特产店等内容。杜女士一家在随团过程中,八达岭长城等不少景区行程严重缩水,被导游拉到购物店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体验感极差,于是向某区文化执法部门举报。
坑在哪?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介绍:一些旅行社会与网络中介合作,借自媒体平台精准引流,当消费者在视频平台搜索“北京4天3晚旅游”或者观看旅游直播时,客服就会要求留下姓名、联系方式。并以“纯玩无购物”“无隐形消费”“全程不加价”“性价比之王”以及“自愿付费观看老北京曲艺、杂技绝活”为噱头,极力包装美化自己的旅游产品,打消游客疑虑。再通过落地签“补充协议”,借此表明购物和付费皆为游客自愿行为。游客开始行程后,有的游览项目被直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中间穿插多个消费环节。
巧避坑:
1、旅行中能遇到的所谓“掉馅饼的好事”,大多是“量身打造的坑”,切莫轻信网上客服诓骗宣介,发现网上有宣称“政府合作”等可疑情况,请及时向文旅等相关部门反映,同时留存聊天截屏、交易凭证。
2、提前通过正规渠道查询飞机票、火车票、酒店住宿费和景区门票价格,做到心中有数,谨慎选择明显低于成本价格的旅游产品。还要了解清楚行程中的购物环节、隐性消费违约条款等内容,对“零团费”“超低价”坚决说“不”。
3、行程中发生纠纷,不要与带团导游或随行工作人员起冲突,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留存音频、视频、现场照片、消费记录等关键证据,及时拨打12345热线投诉举报。
研学出游要谨慎 孩子安全放第一
事例:7月初,湖北的宋先生在当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女儿报了个舞蹈培训班。假期刚开始,就组织小学员前往北京参加“6天5晚博物馆夏令营”研学活动,并宣称与部分高校、文博场馆“有合作”。在培训机构老师的不停“宣传”下,宋先生为自己女儿报名该研学项目。行程开始后“小学员”们普遍向家长反映“起得很早、住得很远”“经常不能准时吃上午饭”等,宋先生通过女儿的照片还发现,拉研学团的GL8商务车不是正规旅游客车,而是不具备运营资质的“黑车”,之前培训机构宣传的“畅游清华北大”也被改为了在门口短暂停留、打卡拍照。于是向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反映了该情况。经调查,宋先生女儿所在的教育培训机构并未取得旅行社资质,属于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
坑在哪?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介绍:部分研学产品打着“名校访学”“名师讲堂”“跟着学霸去旅行”等虚假广告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实际上难以正常进入校园,只能用部分高校科技园、艺术博物馆等进行“平替”,或者只是在高校门口拍个照、打个卡,存在货不对板、只游不学的情况。另外,存在一定安全管理风险。研学旅游参与者大多是中小学生,管理难度大。像这种艺术班、培训班,开办课程的企业和社会机构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资质,不具备组团社基本条件,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巧避坑:
1、把好资质关,避开“黑旅游”机构。家长在购买“夏令营”等研学产品时,先核实该机构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可以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查询旅行社名称和资质。
2、深研细审合同,家长需要特别关注重点条款,以书面形式签字确认,并看清服务接待标准等细节,不轻信口头承诺。避免因虚假承诺、货不对板,导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进入热门景区、博物场馆和重点高校,致使孩子参与“走马观花”式的无效研学旅游,拒绝“注水课”陷阱。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建议广大游客,订购跟团游产品时,应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提前了解热门景区与文博场馆预约规则。切莫盲目追求便宜的“低价团”,切莫打开陌生链接等支付渠道,行程中如遭遇权益受损,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注意留存音频、视频、现场照片、消费记录等关键证据,让违法骗局无机可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