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长江十年禁渔”,4年多前政策一出,“沿岸的渔民该怎么办?”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今禁渔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这些退捕渔民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有人通过学习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办起了螃蟹标准化养殖基地;有人办起了纸制品加工厂,带动几十名村民灵活就业;还有人成为江豚巡护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在安徽当涂县湖阳镇,退捕渔民马五一和邻居们在水产养殖基地找到了新方向。马五一说:“退捕后我们开始搞养殖,现在生活比以前安逸多了。”当地已建成“捕转养”产业面积13833亩,吸纳了519名退捕渔民就业。
在江西鄱阳县,退捕渔民毛国启成为江豚巡护队的一员。他每天巡护江面,守护江豚。毛国启说:“我喜欢这份工作,这是我的爱好。”如今,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巡护队已成为江豚保护的骨干力量。
在江西湖口县,退捕渔民张帅用政策资金创业,走上了螃蟹标准化养殖的道路。目前,他的养殖规模已达200多亩,去年大闸蟹产量近5万斤。张帅说:“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他还为其他退捕渔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带动更多渔民走上致富路。
退捕渔民上岸后,退出的是旧身份,走进的是新生活。
马五一计划明年扩大养殖规模,还准备让儿子回来一起干。依靠政策可以解决上岸问题,但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当渔民能够将传统渔业技能转化为新业态的竞争优势时,他们的积极性最高,可持续性最强。
(策划/王薇薇 王霖 记者/王霖 李秋旸 翟子豪 视频剪辑/李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