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任珊)7月15日上午,一场雨过后,中山公园基建科工作人员刘欢和同事们立马拿上丈尺、水准仪前往五色土坛、拜殿等文物建筑。大家掏出工具,检查地面有没有沉降,随后登高依次查看屋面是否漏雨,再将数据内容一一反馈至“文物e巡查”平台。
这样的专项巡查,已经成为刘欢和同事每逢极端天气过后的固定动作。“我们守护的可是中轴线上的文物。”刘欢说。
去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年来,中山公园稳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公园开启了15处明清建筑大范围的测绘工作,通过数字测绘技术,高精度还原了中轴线上这些古建筑的详细数据。”中山公园基建科科长张京利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包括五色土坛、拜殿、戟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建筑群等在内的15处文物建筑的上万条数据纳入了“一本账”管理,为后续数字成果转换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厚厚一沓的《测量数据处理与数字化制图》中,记者看到,仅一座中山堂就有20多页的数据。中轴线上建筑物测绘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只需三维激光扫描仪轻轻一扫,建筑物上的纹饰、外墙斑驳都能清晰出现,与此同时,扫描仪也能拍摄全景照片,提取测绘建筑物的颜色信息。如此精细化的工作也将为日后古建的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刘欢解释。
张京利透露,“这些三维数据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成果展示提供了巨大帮助,今后,更具沉浸感的三维立体的中山公园文物建筑或将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