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2025年的南京商业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德基广场年销售额虽突破245亿元,但每平方米日均8人次的客流密度与7分钟的洗手间平均等候时间,促使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与此同时,河西南金陵天地试营业首日客流达5.8万,江宁景枫KINGMO通过年度30%品牌汰换保持活力,仙林德基围挡更新为“德基奥莱”——这座城市的消费地图,正在被一种名为“舒适度”的新标准重新绘制。
大牌失宠?新消费价值观崛起
德基广场三期工地施工现场的塔吊已经静止多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11日开业的河西南金陵天地,其一期购物中心聚集了约280家店铺,城市首进占比约14%,区域首进占比约41%。尽管未达预期,其过硬的软装与跨街连廊构成的“无边界空间”,仍成为周末聚会的新据点。
这种分化并非偶然。戴德梁行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南京非核心商圈商业面积占比已达45.1%,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河西、江北的新项目贡献了主要增量。河西主打“总部经济+品质生活”,金陵天地周边聚集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总部,午间白领消费占较高比重;河西德基时刻和仙林德基奥莱虽未官宣招商,但已彰显德基在整个城市的差异化布局野心;江宁景峰KINGMO等项目通过打造“社区第三空间”,其2024年会员数据显示,周边客群消费占比相当高,形成稳定的属地消费圈层。
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传统商场在用奢侈品缓解身份焦虑,新一代消费者却在为玄武湖的落日和屋顶市集的吉他弹唱付费——根据南京市商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南京体验式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3.7%,增速较商品零售高16.5个百分点,宣告着“场景价值”对“logo价值”的逆袭。
玄武湖周边正形成特殊商业带
站在玄武湖畔,明城墙的青砖与玻璃幕墙的流光形成奇妙对话。这片主城稀缺的生态带,正在孕育南京最独特的商业基因——南京华贸中心将3000亩湖景转化为“湖岸艺术长廊”,正如金陵长乐坊要用大明文化主题街区对接夫子庙客流。
与传统的封闭空间不同,华贸中心的空间逻辑以开放式设计最大化玄武湖生态景观渗透,构筑独特的场景体验与精神共鸣场域。而生态的溢价是肉眼可见:玄武湖周边商业项目平均绿化率35%,远超主城12%的均值,带来的直接回报是客群停留时长超2.5小时。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南京华贸中心已在未来消费领域开展了多重实验。比如,引入AI、机器人等科技元素,重塑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方式。在强化商圈全时段活力上,目前项目所属的华贸新天地已经有Peet's Coffee等网红餐饮入驻,精致富有调性的外摆区给南京湖畔“松弛感”增添了众多打卡点。未来,相信华贸及其周边将能够提供一流的休闲消费场景,与南京正在生长的“夜经济”形成共振,填充主城夜间消费的空档。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隐忧。当商业体争相把“自然”当卖点,玄武湖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被网红打卡透支的西湖?一些网上的质疑不无道理。目前,南京已对环湖商业开发设定容积率3.0的上限,试图在开发与保护间找平衡。
运营能力的多维竞赛已开启
在南京商业市场加速分化的当下,运营能力的比拼已从单纯的品牌招商,转向对消费者时间、社交需求与文化体验的深度挖掘。几个标志性案例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
作为华润在宁的首个轻资产项目,金陵天地开业前预注册会员中25-35岁消费者占比达68%,41%来自5公里外区域,显著高于南京商业项目平均水平;德基广场近年来借助美术馆引流,德基美术馆年观展58万人次,带动关联消费22%增长。这一模式或被德基复刻——河西和仙林德基项目虽未开业,但其“艺术基因”未变,暗示文化+商业的融合尝试;此外,江宁景枫KINGMO通过“屋顶经济+社群运营”,夜间坪效提升约27%。
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是“用户时间占有率的竞争”——那些在玄武湖划船的年轻人、在金陵天地屋顶花园拍vlog的博主、在江宁景峰通过社群报名的夜跑者,正在用脚投票出一个新命题:当“松弛感”成为硬指标,当银联商务监测显示南京商业体非购物支出占比已达60%,这场变革的本质正变得愈发清晰——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在于让消费者记住品牌,而在于让他们忘记时间。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