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厦门一家茶饮店因大量倾倒未取奶茶登上热搜,揭开了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的冰山一角。美团、淘宝、京东等平台近期密集推出“0元喝奶茶”“满18.8减18.8”等优惠,在创造消费盛况的同时,也暴露出值得警惕的行业隐患。
平台在博弈,消费者在“狂欢”。多家咖啡店、奶茶店、零食店开始爆单,饮品小吃铺满了操作台,排队取餐的顾客从店里排到店外,甚至出现了“只下单无暇取”的现象。平台“赔本赚吆喝”,商家“满负荷工作”,用户“直呼吃撑了”,火爆热闹的消费场景背后不禁令人质疑:免费还能持续多久?补贴的钱谁买单?激烈的竞争是否会破坏行业生态?
“0元购”是平台通过补贴争夺即时零售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进而抢占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手段,其本质是“撒钱”换取市场占有率提升。短期来看,用户通过攻略、组队等方式确实免了单,获得了真金白银的让利,但也导致一定程度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辨识度下降,形成“非优惠不下单”的非理性消费观。参与活动的商家表面上订单爆表,店里从早忙到晚,但繁荣背后的实际利润被极致压缩,被迫卷入“不参加没流量,参加亏本”的价格战,也会忽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平台层面更是存在数据泡沫隐患,成本压力加剧。
“0元购”是互联网流量焦虑下的产物。当增量市场见顶时,平台试图通过补贴快速抢占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补贴培育的用户缺乏忠诚度,一旦停止让利就可能流失,用户留存率堪忧。另一方面,作为“补贴大战”的发起者,平台之间“竞赛”推高的获客成本,要么“熬死”竞争对手长线获利,要么偷偷转嫁到消费者和商家头上,最终可能反噬行业生态。
历史经验表明,所有非理性的价格战都难逃“多输”的结局。如果说平台打“补贴大战”已经上头,那么只能呼吁监管方面破局,遏制过度竞争,让“价格战”回归“价值战”。如此推动竞争从补贴力度转向通过提高服务质量、配送效率等提升竞争力,方能实现消费者得实惠、商家获增长、平台可持续的三赢局面,促进商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