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建设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立足60余年学科积淀,以党建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作为依托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西迁底蕴构建的学术高地,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守护人民健康、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着独特的公卫力量。
建强组织堡垒 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
学院党委始终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党委带头、支部示范、党员争先”的生动格局。
机制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学院打造党建“134”工作机制,以“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为中心,构建“科教协同、院地发展、思政教育”3个共同体。制定《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施方案》等20余项制度,建立党政决策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治理闭环。
队伍建设激活细胞活力。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培育出多个市级、校级党建工作典范。近5年,20名党员师生、5个基层党组织获学校“两优一先”表彰,1篇党建典型案例入选市级交流、6项院级党建项目落地见效,为学院发展注入强劲组织动力。
深化思政育人 塑造公卫人才新特质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链条,构建具有公卫特色的育人体系。
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严格落实学院多项学习制度,建立党委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三级机制。依托国家权威平台,结合公共卫生领域重大事件,引导师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课程思政创新育人载体。教工第一党支部牵头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班,构建“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形成18个精品案例;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反馈”闭环体系,《流行病学》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
实践育人锤炼担当精神。学院创新“2+3+10”三全育人模式,组建2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开展50余次志愿服务,5篇调研报告获权威单位参评资格。此外,组织党员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调查,走进当地小学普及膳食知识,在实践中厚植“健康为民”的职业情怀。
融合创新发展 释放学科建设新动能
学院党委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推动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科建设实现能级跃升。在党建引领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学、应用统计学均入选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4个专业软科排名达B+,应用统计学专业跃升至A,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
科研创新彰显硬核实力。学院实施“党建+科研”工程,党员骨干聚焦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等前沿领域,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超20篇,1名教授团队获首届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十佳成果转化奖,4名教授入选全球知名科学家榜单。
社会服务践行初心使命。学院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学科优势,运用统计建模、数据分析技术助力政府决策。参与重庆市第七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支撑。依托川渝营养创新平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科普活动4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其中党员教师接受国内权威媒体专访的“运动与营养”科普内容浏览量超200万次,展现了公卫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样板支部示范 打造党建融合新范式
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四抓四创”举措为抓手,成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典范。
支部积极开展党建联建,与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及重庆市2家单位党支部合作,通过理论联学、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实现协同效应,助力合作单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学上打造“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推进智能教学改革。科技服务中,党员团队为政府提供数据支撑,成果转化服务民生,彰显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实效。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建工作以优秀的实践成果,展现了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双创”工作,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公卫智慧与力量。
(陈 敏 许商成 陈 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