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黄维娜工作照。
工作中的黄维娜。
聚精会神工作的黄维娜(右二)。
黄维娜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黄维娜参加会议。
盛蒨 罗国莉
在时光长河的奔涌浪潮中,总有一群人如璀璨星辰,以智慧与热忱照亮家国前行的征途;总有一股力量似磅礴浪潮,以创新与突破推动民族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近日,笔者有幸与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专职型号总设计师黄维娜展开深度对话。
初见这位航空动力领域的“领军者”,她清瘦的身形透着坚韧,利落的短发彰显干练,金丝眼镜后闪烁着锐利而笃定的目光,仿佛蕴藏着攻克技术难关的万千能量。交流前,技术团队匆匆前来汇报工作,黄维娜认真倾听后条理清晰地提出要求。待技术团队离开,她与笔者交流几句后就匆匆赶赴生产一线,以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这正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将科技强国责任熔铸于血脉,把自主创新的初心镌刻在征程。他们以定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凭魄力攀登科学高峰,书写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
逆风起飞:从西北到贵州的“孤勇者”
1990年,西北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黄维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可以有很多选择:留校任教,享受安稳与学术的熏陶;前往沿海发达地区,开启充满机遇的新篇章……然而,贵州省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欢迎你回到家乡支持发展”——简短的几个字,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她报效祖国的热血,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彼时的贵州山区,交通极为不便。黄维娜要去就职的单位中国航发贵阳所就位于大山深处。回忆起当初前往单位的路程,依旧能感觉到当时的艰难:“去单位得先坐3个多小时汽车,再换半小时马车,最后走40多分钟山路。”
“家里人都不太理解我为什么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工作,我劝慰他们,那是我的报国理想,是我内心深处与航空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然而我的坚持并没有获得理解。但我没有动摇,依然凭着一腔热血,怀着对未来在事业上大展拳脚的美好憧憬,回到家乡工作。”可当晚,面对那条泥泞的山路、那些狂吠的狗、那些比行人还多的牛,黄维娜的一腔热血瞬间降到冰点,对着黑漆漆的大山绝望地哭了一场后,她甚至发誓天亮就走。
次日,黄维娜怀着忐忑的心情与所领导和老师傅们围坐在一起交流。在他们的娓娓道来中,一个她此前未曾了解的贵阳所具象化了,贵阳所承担着我国主战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研发任务。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汇聚着一群心怀家国、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在那些感人的故事里,老所长的身影格外高大,他曾走出国门,踏上留学的征程。学成归来,老所长用自己留学获得的经费,为所里购置了两台电脑。那是老所长对科研事业无限热爱的见证。而老所长自己和妻子,生活却节俭到了极致,平日里,他们总是穿着厂里统一发放的制服,那洗得有些发白的布料,见证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
老所长的故事驱散了黄维娜心中的困惑。让她明白,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因为工作条件艰苦,当时很多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来了又选择离开,人才极度匮乏。就这样,黄维娜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她要在贵州的大山里扎下根来。
迎难而上:从不适合到技术大拿
初到单位,黄维娜主动申请到技术难度最大的涡轮部件团队工作。然而,领导却拒绝了她的申请:“涡轮部件太复杂,对设计人员要求极高,不适合女生。”
“当时和我一起到所里的还有一个男生,他们更想要男生。但别人越觉得我不行,我越要证明他们看走了眼。”说起这些回忆,黄维娜目光炯炯,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斗志的时刻。
当时,师昌绪院士指导研制成功的我国首款九小孔冷却高温合金铸造一级涡轮叶片正在进行排故。由于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人力资源极度紧张,许多关键环节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黄维娜主动请缨,投身到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到最偏僻的精铸车间驻厂。对此,很多人并不看好: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坚持不了多久。
“师傅们三班倒,我不倒班,全程跟进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为了攻克叶片断裂故障,黄维娜日夜钻研,查阅大量资料,反复配合试验。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无数次的挫折与尝试,但她从未放弃。终于,在总师的统筹引领与团队的齐心协作下,黄维娜与大家共同努力成功解决了难题。这也为她多年之后组织解决二级涡轮叶片断裂故障,让数百台发动机重返蓝天积累了坚实基础。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过人的毅力,黄维娜逐渐从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她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家国情怀:难言的亏欠与坚守
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的漫漫征途上,黄维娜如无畏勇士,披荆斩棘。然而,当视线转向她的家庭,这位坚强的科研战士心中,满是难以言说的亏欠与愧疚,那是一段段写满酸涩与深情的家国情怀。
“为了工作,我错过了女儿太多成长时间……”提及女儿,黄维娜声音哽咽,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份遗憾,如针般刺痛着她的心。
时光回溯到1995年,黄维娜正沉浸在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与期待之中,然而命运却在这时抛来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怀孕期间,她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消息传来,她的内心五味杂陈。一边是即将诞生,需要母亲悉心呵护的孩子,另一边是继续深造、提升自我的难得机遇。她深知通过深造能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两难之下,最终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使命感,让她选择生下女儿尚未满月就交给家中老人照顾,只身去求学。
黄维娜离开的第三天,生活就泛起了苦涩的涟漪:女儿因没奶喝饿得大哭,同事于心不忍,把自己的奶喂给孩子,却让自己孩子没了奶吃。同事打来电话责备,那一刻,黄维娜心如刀割。她多想陪伴女儿,尽好做母亲的责任,但学业不能半途而废,她只能把悲切与愧疚深埋心底,化作科研动力,在求学路上拼命前行。
2008年,黄维娜凭借自身出色的能力与不懈努力,成功考入了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这所大学在世界航空发动机界非常有影响力,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设备、前沿的研究方向及首屈一指的师资力量,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在这里深造能为她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然而,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黄维娜却陷入了犹豫。彼时,她作为单位的总设计师,有诸多技术和事务需要带头攻关和处理,于是担心自己的离开会给工作带来影响。领导看出了她的顾虑,多次耐心劝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去学习,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将来还能为单位、为行业作出更大贡献,别犹豫了。”
在领导的劝说下,黄维娜明白这是提升自我、实现自己让中国飞机装上“中国心”梦想的难得机遇。最终她下定决心,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求学之路。一年后,她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克莱菲尔德大学向黄维娜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继续留校深造。然而,她拒绝了:“出国是为学习先进技术,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展正需要人才,我必须加快脚步回国工作,把所学尽快运用到实际中。”
在筑梦路上,黄维娜对女儿的愧疚如影随形。平日里,为排除故障、钻研技术、做实验、等结果,时常不能正常上下班,缺席女儿许多重要的成长时刻。更让她痛心的是,女儿6岁那年大年初二,在陪她加班的路上遭遇车祸,腿骨骨折需要马上手术,可她得立即返回工作岗位。躺在手术台上的女儿,不仅没哭闹,反而让爸爸带话给她:“妈妈你放心,我不痛,你安心工作。”那一刻,黄维娜泪如雨下,觉得自己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但女儿的懂事让她既悲伤又欣喜。手术后,女儿在家休养半年,靠自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全年级第一名。女儿骄傲地说:“妈妈,我以你为傲,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不会落下学习。”女儿的话如阳光,照亮了黄维娜心间那片如阴霾般笼罩的黯淡,让她在愧疚中感受到欣慰与自豪。
在中国航发这片广袤的科研天地里,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奉献为笔,以担当为墨,勾勒出一幅铸国之重器、强动力之心的动人画卷,黄维娜便是其中一员。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航空事业紧密相连,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而他们的家人,如坚实的堡垒,承受着生活压力,并给予无私支持和温暖鼓励。正是这份来自家人的爱与理解,让这群科技工作者在逐梦路上毫无后顾之忧,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篇章。
为国“铸心”:航发事业的执着守护者
领导、家人与同事的爱与支持汇聚成黄维娜追逐铸造强劲“中国心”的澎湃动力。
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全面步入加速发展快车道。
此后,众多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中。其中,黄维娜作为行业内的杰出代表,主持了多型重点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应用于多个领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是对黄维娜30多年职业生涯的生动写照。30余年来,她始终奋战在航空发动机事业前线,勇攀科技高峰,历经困难挫折与成功喜悦,形成系统工程工作方式,领悟研制规律,从普通设计员成长为多型号总设计师。黄维娜坚信,遵循规律、坚持不懈,中国航发必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集团,让中国飞机装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2024年,一款新型飞机搭载黄维娜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心”亮相,那一刻,她热泪盈眶:“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如今,中国航发承担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重任,团队中年轻力量正不断汇聚、日益壮大。“我对他们要求向来严格,看到他们在磨砺中不断成长、日益精进,内心满是欣慰。”黄维娜感慨。
在项目总师青年助理常浩心里,黄维娜是他最钦佩与敬仰的人。“自从担任项目总师青年助理后,我与黄总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一次交流、每一回共事,都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看来,她就是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执着守护者。”
常浩回忆起和黄维娜共事的点点滴滴,神情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跟着黄总工作学习的这几年,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宝贵的时光,黄总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如今的大总师大专家,这一路走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外人根本无法想象。”
后记
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中国飞机装上‘中国心’。”黄维娜平静地说,目光坚毅。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2025年,黄维娜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但她坦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属于战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托举战鹰一飞冲天的航空发动机,凝聚着一代代航发人奋斗的心血。
“工作再苦再累黄总从来没有一句抱怨,就这么在航空发动机事业上默默耕耘,真正做到了‘择一事,终一生’。她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为我们诠释了‘航空报国’这四个字背后那千钧般分量。”常浩说,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只要一想到黄总,想到她那坚定的眼神和执着的身影,他就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当下,在中国航发的发展征程中,像黄维娜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绝非个例。他们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发动机技术的优化与升级。他们怀揣着如磐的信念,鼓足无畏的勇气,全力攻克发动机技术的薄弱环节,加速推进研制工作。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新征程上,以只争朝夕的进取、主人翁的担当,奋力续写“中国心”的壮丽篇章,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
(本版资料图片由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