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在夏季,蚊子常常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速之客”,它们不仅是恼人的噪音源,更是潜在的疾病传播者。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病媒传染病防制部医师李艳宏表示,夏季蚊虫虽活跃,但只要了解它们的习性,做好环境清理和个人防护,就能显著减少被叮咬的烦恼和健康风险。让我们科学应对,享受一个远离“嗡嗡”困扰的清爽夏天。
沈阳常见蚊种习性
“夜班吸血鬼”——淡色库蚊
习性:沈阳室内外最常见的“主力军”。偏好夜间活动(日落后1-2小时和黎明前最活跃),尤其喜欢在人们熟睡时叮咬。飞行能力强,能长距离寻找宿主。
孳生地:对水质要求不高,高度适应城市环境。最爱各种积滞污水:污水坑、下水道、化粪池、雨水井、废弃容器积水,甚至堵塞的楼顶雨水管都是它们的“育婴房”。
“田园潜伏者”——中华按蚊
习性:活动高峰在黄昏和黎明。
孳生地:偏好大面积、水质较清、有水生植物的水体。常见于稻田、灌溉沟渠、缓流溪边、芦苇塘、荷花池等郊区或城乡接合部环境。
“白昼刺客”——刺扰伊蚊
习性:沈阳市白天叮咬骚扰最严重的蚊种。凶猛贪婪,攻击性强,常于白天在公园、林地、绿化带,甚至居民区背阴处主动出击。飞行速度相对较慢。
孳生地:刺扰伊蚊喜爱孳生于森林、草地、沼泽等地带广阔的自然环境。幼蚊主要孳生于湿地沼泽、溪流河道旁边和树林里的水坑、村庄里的积水容器等。
“黄昏杀手”——三带喙库蚊
习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活动高峰在黄昏和夜间。野外性强,但也会进入居民区边缘。
孳生地:与中华按蚊类似,也是田塘型蚊虫代表之一,以稻田为主要孳生地,也可在积水坑、池塘、水井、水沟捞获其蚊幼虫。
“林间猛士”——朝鲜伊蚊
习性:凶猛嗜血,昼夜均可吸血,主要在夜间吸血。对深色衣物敏感,有很强的趋光性。常在草丛、树丛中栖息等待。
孳生地:朝鲜伊蚊是一类容器型孳生蚊种,幼虫可孳生于山上石穴或树洞等半自然积水容器,也可在靠近房屋的各类人工容器中较为清洁的积水内孳生。
“亚洲虎蚊”——白纹伊蚊
习性:俗称“花蚊子”“亚洲虎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并吸血(晨昏高峰尤甚),攻击性强,叮咬速度快。
孳生地:超强适应城市环境能力。偏爱小型人工容器积水:轮胎积水、花盆托盘、废弃瓶罐、水桶、树洞、竹筒,甚至一次性水杯积水等。
被叮咬后,请这样科学处理
★立即清洁:用肥皂水(碱性)和流动的清水彻底清洗叮咬处。肥皂水能中和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减轻瘙痒,并减少皮肤感染风险。
★冷敷止痒消肿:用冰袋(毛巾包裹)或冷湿毛巾敷在红肿处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和瘙痒感。
★抵抗抓挠诱惑: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使组织液渗出,更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如脓疱疮)。指甲里的细菌是感染的元凶。
★外用药物缓解:
炉甘石洗剂:安全有效(儿童、孕妇适用),收敛止痒。
抗组胺药膏/凝胶:如苯海拉明膏,直接对抗引起瘙痒的组胺。
弱效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0.5%-1%),适用于红肿炎症反应较重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儿童使用需遵医嘱。
止痒清凉剂:含薄荷脑、樟脑等(如风油精、清凉油),提供清凉感暂时缓解瘙痒,但避免用于破损皮肤及婴幼儿。
口服药物(必要时):如瘙痒非常严重或范围大,可考虑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需遵医嘱或按说明书使用。
注意警惕感染迹象:如红肿热痛加剧、出现脓点、发热或红肿范围快速扩大(超过叮咬包块本身很多),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严重过敏,应及时就医。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