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生成 轻松变装 AI换身军装警服过过瘾,行吗?
创始人
2025-07-17 01:35:37
0

“这辈子没机会入伍,先整个‘电子军装’过把瘾”“AI一键让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圆了我儿时梦”“体验一下穿上警服抓人的样子,帅气吗”……近期,AI生成的“军装照”“警察抓人照”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用户上传照片即可轻松“变身”。

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技术本无善恶,绝大多数网友借此表达对军人、警察崇高职业的向往与敬仰之情,满足了普通人体验荣誉感的精神需求,无可厚非。但部分网友AI“换装”军人、警察照片、制作视频,使用不良姿态、配上烟酒,混淆军种、配发虚假案情等,不当消费甚至亵渎军人、警察形象,触碰法律红线,更潜藏多重社会风险,亟待加强规范与治理。

AI换装乱象丛生

记者发现,短视频平台上“AI军装照”制作教程流行,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即可一键生成军装照,有些照片还会配上坦克车、阅兵场等背景,看上去英姿飒爽。还有不少人发视频教学:“网上很火的AI变身军装特效,很多人找不到制作入口,三秒教会你如何制作,学会快去试试。”

类似的,“一键生成警察抓人”特效也广受欢迎。有用户设定如“因酒量差被带走”“因打麻将赌博被抓”等戏谑或虚构的案情,生成自己被抓捕的图片或视频。

细观这些AI生成的“军人”“警察”形象,问题重重。有业内人士举例说,有的混淆军种制式乱搭乱配,有的勋章军衔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等规定的着装规范。

记者也注意到,网友发布的一些AI生成的“军人形象”,有的勾肩搭背、站姿懒散、坐姿浮夸,有的手中拿着烟酒,一副“混混形象”,与军人应有的严整军容相去甚远。

还有些用户上传的并非自己照片,而是他人或者明星的照片。对此,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风和告诉记者,AI生成的图片或视频中,若人物形象可被识别,且未经本人同意,依据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行为已经侵害了他人肖像权。

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上述AI“换装”乱象,多数网友认为,这是对军人、警察形象的不当消费和亵渎,应当依法进行整治,净化网络环境;也有少数网友认为,只是闹着玩,没必要上纲上线。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上述AI“换装”乱象,不仅损害了军人、警察职业的庄重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危害,也涉嫌触犯了法律红线。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周丽娜说,“换装”乱象的社会危害在于——

导致公信力受损。虚假内容的大肆传播,将逐渐降低公众对军人、警察职业的信任程度,降低民众对执法行为的敬畏感,进而产生干扰正常执法工作的行为,影响法律的权威性与执行效能;

存在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的潜在风险。“假执法视频”的传播可能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威胁社会稳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产生技术滥用的示范效应。降低伪造内容的制作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易制作并传播虚假信息,这不仅会助长灰色产业链的扩张,还可能导致更多不法分子跟风效仿,从而进一步加剧信息环境的混乱。

“军人、警察等特殊群体,承担着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安全与公共利益的职责,有明确的制式服装着装规范。在未获得有关授权的情况下,若用AI生成某些能够清晰表明其身份的图片和视频,或蓄意捏造、传播与其职业形象不符的内容,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周丽娜说。

平台或担连带责任

受访专家认为,除用户外,对于类似图片和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平台和AI软件公司都应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王风和看来,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平台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若未对违法内容采取停止生成、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需承担法律责任;平台还需按照规定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若未标识导致公众混淆或误解,也违反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

此外,若平台明知用户利用其服务实施违法违规行为,却未依法依约采取警示、限制功能等处置措施,需承担相应连带责任。

“对于AI技术提供者或者开发者,需确保训练数据的合法性,若使用未经授权的受版权保护作品(如他人照片、绘画、视频片段)作为训练素材,可能构成对原权利人的著作权侵权,需承担赔偿责任。”王风和说,AI技术提供者或开发者应采取技术措施防范工具被用于违法活动,如检测技术、限制生成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内容的功能。若未设置必要的安全限制,导致工具被用于诈骗、诽谤、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可能因“提供帮助”承担连带责任。

完善立法合规审查

受访专家指出,治理此类乱象需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合力,在尊重法律与职业尊严的前提下,引导技术发挥积极价值。

周丽娜建议,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特殊公职人员形象的使用界限、责任划分以及法律后果,特别是针对损害公职人员形象、滥用职业标识等行为,细化法律条文,提升法律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落实标识制度,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确保AI生成的涉及公职人员形象的内容均添加“AI生成”标识,涵盖显式标识和隐式元数据,便于公众识别,减少误解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从操作层面而言,作为产品研发者,应精心做好产品设计,严格把控训练数据的入口以及AI生成的出口。要始终将合规性放在首要位置,不为流量和娱乐因素所干扰。相关主管部门在审核App时,对于涉及生成特殊公职人员形象的人工智能产品,需强化模型的合规性审查。同时,可以设置技术门槛,要求相关应用程序具备一定的合规检测功能后,方可上线运营。

从平台层面来说,平台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AI“换装”相关内容设置显著标识,并建立审核机制。对于存在公职人员形象误用、虚假包装、侵犯他人权利等问题的内容,应及时下架封禁。进一步提升技术审核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开发更为精准的内容审核算法,通过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对AI“换装”生成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违法违规内容。在用户使用相关功能前,以弹窗等形式提示法律风险和使用规范。

“还应加强对公众的法治教育和职业尊重教育,提高民众对军人、警察等职业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引导民众自觉抵制和不传播不当内容。同时向公众普及AI内容的识别方法,降低被骗、被误导风险。”王风和说。

据央视新闻

这些App赶紧卸载 有人账户余额全没了

北京一条警方紧急提醒日前冲上热搜。

“中银会议”“银联会议”“抖音会议”这些App都是诈骗软件,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您在我们平台购买了一份保险,每个月要自动扣费800元……”近日,65岁的徐女士在家接到了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人员的来电提醒。徐女士听罢,赶忙要求取消该业务。“客服”随即表示会为徐女士转接“高级客服”,协助其完成操作。接着,“高级客服”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由于徐女士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并不熟练,对方便指示徐女士下载一个名为“中银会议”的App办理取消业务。

徐女士通过“中银会议”软件与对方进行通话,并开通了屏幕共享功能,在对方“手把手”的指导下登录手机银行,一次次进行密码操作和人脸识别。直到卡内余额被全部转走,徐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反诈民警介绍说,徐女士下载的“中银会议”App是最新出现的一种诈骗App。与之类似的还有“银联会议”“抖音会议”等,这些App都是骗子专用的窥屏软件,因为带着“会议”以及“银联”“中银”这样看似官方的称谓,很具有迷惑性。

在这类诈骗中:

骗子首先冒充平台客服,称事主开通了“直播会员”或购买了保险,如果不取消,就会每月自动扣费。

接着,在事主信以为真,要求取消服务时,骗子添加事主微信、QQ等聊天软件,发送链接或二维码诱导事主下载上述会议类App。最后,骗子让事主在上述会议App中打开屏幕共享或远程控制功能,要求事主配合登录手机银行,输入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骗子能够看到事主在手机上的所有操作,事主输入的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一览无余,通过‘远程控制’甚至能够直接操控事主的手机,最终完成转账诈骗。”反诈民警说。

目前,中国银联已发布严正声明,称“银联会议App”非中国银联产品,请公众谨防诈骗。

■警方提醒

凡是自称客服,让您下载所谓会议软件,但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不到的都是诈骗App。

凡是自称客服让您取消、关闭“直播会员、百万保障、百万保险”等业务,否则自动扣费、影响征信的,都是诈骗。

凡是提到“会议号”“屏幕共享”“远程控制”的都是诈骗。

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据央视新闻、北京反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66支队伍竞技软式棒垒球 转自:贵州日报 7月10日,2025年“奔跑吧·少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暨夏令营活动在黔西南州兴义...
多行业“反内卷”进行时   本报记者 刘萌 郭冀川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
第三十九期:如何进行ETF套利...   第二种ETF套利策略:  (2)日内波段套利策略  日内波段套利为延时交易,又可称为日内趋势交易...
美国6月份通胀数据升温 美联储...   ■ 韩 昱  据新华财经消息,北京时间7月15日晚间,美国劳工部发布了美国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
美国铝业:第三季度销售指引好于... 每经AI快讯,美国铝业第二季度销售额30.2亿美元,预期29.4亿美元;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