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元道通信(维权)日前公告,因涉嫌年报等信息披露文件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等违法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元道通信是否存在虚假记载尚待证监会查实,但从2024年报审计报告等来看,一些问题已初见端倪。
2024年,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信永中和”)为元道通信出具的审计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认为后者在与客户业务执行管理中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致使应收款项收回存在不确定性。
上市后业绩即变脸,也是元道通信令人生疑之处。元道通信2022年上市后,营业收入两年间缩水近四成。
与此同时,其上市之初的募投项目也频繁延期。原计划投入4.2亿元的“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目前进度不足半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元道通信之外,近来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不少。截至7月15日,今年已有超50家A股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最为常见的立案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累计涉及约40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监管层严查力度加大的体现。
业绩断崖:从8年连增到“变脸王”
元道通信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若后续被证监会查实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其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这家公司最终会否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尚且不得而知。不过,其于2022年7月在创业板上市之后不久,业绩快速“变脸”,不免令人疑惑。
根据Wind数据,2015~2022年,元道通信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实现连续增长,但在上市后的2023年,即开启“缩水模式”,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1.11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2.82亿元。
盈利滑坡则更为严重。在上市之初的2022年,其净利润为1.25亿元,但2023年、2024年分别骤降44.78%、38.99%,到2024年仅剩0.42亿元。如果元道通信所披露的年报数据真实,其2024年净利润仅与2018年时水平接近。
根据受访投行人士分析,受行业周期性、市场大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在合法合规情况下确有可能,但此种情况下,下滑一般是短期的,降幅往往也不会太大。倘若上市公司上市以前业绩连续多年稳增,上市以后随即锐减,则存在一定“美化财报”的可能。
元道通信IPO保荐机构为华融证券(已更名为国新证券),IPO发行价为38.46元,上市首日即破发。截至2025年7月16日收盘,其股价仅剩18.04元,不足发行价的半数。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此次启动对元道通信的立案调查,是在后者2024年报披露2个多月后。在前述投行资深人士看来,不管立案调查结果是否指向元道通信财务造假,监管对于上市即变脸的上市公司及时立案,一定程度上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审计亮红灯:2.95亿坏账或埋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道通信2024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2024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审计机构信永中和均给出了非标审计意见——对前者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对后者则出具保留意见。信永中和也是为元道通信IPO提供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2024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信永中和对强调事项的理由为:元道通信在与客户业务执行管理中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未能及时与客户进行结算并催收应收款项,致使长账龄未结算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性。
具体来看,元道通信已经针对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与合同资产(以下合称“应收款项”),按照账龄共计提了2.95亿元的坏账准备,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的18.16%。
不过,元道通信在业务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使其未能及时与客户结算,并收回应收款项。这导致会计所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两年以上应收款项账面价值及其坏账准备计提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断。这也是审计机构对元道通信2024年度财务报表出具保留意见的基础。
应收款项具体如何影响财务报表?若长账龄应收款项实际可收回性远低于账面预期,却未足额计提坏账,则会导致利润虚增,严重者涉及财务造假。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道通信2024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后、证监会立案调查前,其董事、副总经理孙义,以及第五大股东潍坊中科发布股份减持计划。而在2022年9月,因配偶短线交易公司股票,元道通信董事长李晋被出具警示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元道通信IPO首发募资净额高达10.65亿元,其中超募部分2.23亿元,用途为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然而,这些募投项目多次延期。如募资额为4.2亿元的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由于进展过慢,已经延期至2025年底。
项目进展慢,元道通信货币资金却消耗得快。上市之初为8.3亿元,上市后又短期借款2.8亿元,但截至2024年末仅剩3.1亿元。
监管重拳:超50家上市公司年内被查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24年4月新“国九条”出台后,尤其是2025年以来,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家数明显增多。这是严监管力度加强的体现之一。
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截至7月15日,2025年初以来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50余家。
其中,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是多数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原因。2025年初以来因之被查的上市公司达40家左右。仅7月1日至7月15日,即有*ST元成(维权)(及实控人)、*ST汇科(维权)、骑士乳业(维权)(及多位负责人)、元道通信、交大昂立(维权)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披违规而被立案调查。
尽管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少,但监管层调查效率进一步提升。从年内上市公司公告被立案调查到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以下简称《告知书》)的间隔时间来看,不少在6个月乃至3个月以内。最快的为阳煤化工(维权),其6月25日发布被立案调查公告,7月2日即收到山西证监局下发的《告知书》。*ST京蓝(维权)5月31日首次披露被立案调查,7月9日即收到《告知书》,用时不足2个月。
严惩“首恶”,是当前针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的另一个特点。在一些案例中,“首恶”一人承担的行政罚款金额即超过上市公司罚款金额。同时,他们还会被处以市场禁入,十年禁入较为常见,严重者永久禁入。
除了行政罚款,部分违法性质恶劣的“首恶”还将面临刑事处罚。7月初,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瑞斯康达董事长兼总经理和一名董事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瑞斯康达至少是2025年以来第6家与刑事沾边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瑞斯康达,2025年初以来另有锦州港、博天环境相关副总裁或实控人被逮捕;卓翼科技(维权)、红星美凯龙、金运激光涉事“首恶”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