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建设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是守护超大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在华东政法大学举办的市民圆桌会上,青年学生聚焦科技创新提出发挥法治保障的建议;在基层社区的座谈交流中,市民也围绕非机动车管理等“家门口”的隐患出谋划策,共同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如今,无人机的使用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比如在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测绘、影视拍摄等诸多领域,都有它的身影,社会上也涌现出很多飞手培训班,越来越成为时代新宠。但是关于无人机的安全、隐私等问题也屡见报端,由此带来的社会隐患不得不引起重视。有游客在景点被拍摄风景的无人机撞伤,还有的无人机飞入居民区,涉嫌窥探隐私,此外,如果操作不当,无人机也会成为头顶上的隐患。
建议:深化区块链应用,为无人机建立唯一“数字身份证”,实现飞行计划、轨迹及操作者信息全链上存证,确保溯源可信;建立厘米级精度的低空监测网络,实时识别禁飞区闯入等行为,并联动电子围栏、信号压制技术快速处置风险。此外,企业须在产品设计中嵌入合规基因,如强制地理围栏,履行源头控险责任,公众需提升安全意识,积极参与违规飞行监督举报。 建议人 陶胤吉
电动自行车因其轻便、省力、易骑行等特点,成为不少家庭的常备交通工具,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但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违规行驶、火灾等安全隐患。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监督管控,对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事故损失等,十分重要。
建议:推广智能监控技术,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定位系统等,用于监控行驶轨迹、分析使用习惯等。参考机动车监督机制,支持市民“随手拍”等上传举报,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强车辆登记管理,要求所有车辆上牌的同时,做好居住地、联系方式等车主信息记录,建立电子档案并同步推送至社区,多方协同做好车辆管理。在学校、医院、商圈、地铁站等位置推广电子围栏,当车辆停放在禁停区时发出警报,规范车辆停放。建议人 彭佳慧
原标题:《上海民声 | 安全计 空中规范&非机管理》
栏目编辑:陈浩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姚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