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云雾缭绕的哀牢山脉,一群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穿行于梯田之间,在纸页上记录着大地的脉搏。
近日,来自上海财大的14名师生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拉开了上海财大“千村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的帷幕。自2008年启动以来,上海财大“千村调查”已连续实施18年,3万余人次学生走访了全国1.45万余个村庄的20余万农户,撰写调研报告万余篇。今年,项目以“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1800余名师生分成733组,围绕供给能力强、生产意愿强、产业韧性强、经营体系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等5大方面深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125个村庄进行调研,预计调研17000个农户。
当薄雾裹着炊烟冉冉升起时,元阳团队的师生同上海财大党委书记许涛一起走进农户家中。“阿叔,今年的红米能收多少箩?”操着当地口音,学生们以“聊家常”的方式开展三农主题的问卷调查,认真倾听农户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团队随后考察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文化遗产传承等,以掌握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情况。“在云雾缭绕的哀牢山,我早已不再是拿着问卷的调查员,而是一个倾听者,听元阳的大地诉说属于哈尼的故事。”来自元阳调研团的刘映琪同学表示。在和阿叔阿嬢的聊天中,在一次次沿着田埂走过时,她逐渐感受到“一亩地”的沉重分量。
在丝丝细雨中,全体师生手捧黄色菊花,向长眠于冬瓜林烈士陵园的先烈们深深鞠躬。纪念碑上镌刻着烈士们的生卒年月,从中可知不少英雄在20多岁的年纪便已为民族献身。许涛书记号召全体师生铭记历史,学习先烈们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在“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落阿者科村,同学们在稻田水中“浑水摸鱼”,感受劳动的不易过程和宝贵成果;在那里村,团队师生亲手体验傣族制陶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会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攀枝花乡勐弄村,师生们近距离观赏彝族刺绣富有神韵的纹样,目睹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今年是上海财大千村调查3.0方案实施的第二年,传承“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核心理念,新方案创新调查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国情教育、科研育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涵育“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提升千村调查在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作出上财人的新贡献。
上海财大千村调查每年聘请相关学科著名学者为首席专家,汇聚学科领域的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参与,始终关切三农问题,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粮食安全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农村养老状况”“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村创业状况”“农村互联网应用”“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教育”“乡村产业振兴调查”“数字千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等主题,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和教学成果。
18年来,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和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案例。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最佳项目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最佳项目奖等奖励。
原标题:《走进1.45万余村庄访20万余农户,上海财大“千村调查”走进第18个年头》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上海财大供图
来源:作者:实习生 朱其乐 新民晚报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