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志敏
在祖国西部辽阔的版图上,茫崖这座被称为“最孤独的城市”,静卧于柴达木盆地西缘。风沙与寒意常伴,但这里并不孤独。5月,第二支来自浙江台州的医疗专家团队跨越千里,奔赴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带着技术、情怀与使命而来。
刚下飞机,6位援青医生便感受到高原的“下马威”:头晕、胸闷、气喘……但他们无人退缩,迅速投入工作。尘土飞扬、空气干燥、紫外线灼人,恶劣环境挡不住他们的脚步;听诊器紧握手中,医者初心愈加坚定。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仁心点亮希望,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高原群众身边。
5月14日,茫崖市人民医院的走廊里,新来的几位医生正扶着墙壁调整呼吸。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胸闷,在踏入诊室的瞬间却被抛诸脑后。徐盼盼医生想起初到那天,当地医护递来的红景天口服液还带着体温:“上二楼都喘,但看到患者期待的眼神,就顾不上缺氧了。”食堂师傅特意熬制的小米粥、调整的低盐菜谱,让这群异乡人在干燥的空气里感受到湿润的暖意。
6月4日,一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被紧急送入急诊科,“心率仅40次/分,呼吸急促达38次/分,血压低至70/35mmHg,患者出现鼾式呼吸且意识丧失,情况万分危急。”“恐怕无力回天。”几位医生语气沉重。但徐盼盼医生眼神坚定:“我绝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
她迅速组织抢救:建立深静脉通路、液体复苏、监测生命体征……
“平均动脉压(MAP)已达30……40……60mmHg……”最终成功完成茫崖市人民医院首例B超引导下纵轴颈内深静脉留置术,为患者送达到450多公里的医院接受颅内手术赢得了“黄金时间”。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生命的奇迹。徐盼盼只是一批批援青干部的缩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援青干部始终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正积极融入“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热潮。
近年来,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创新采用“以市包院、以院包科”模式,对茫崖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医疗援助。医疗援助期间,多项“零的突破”在这里诞生:
像徐盼盼医生这样的生死竞速,在援青医疗队员的工作日志里并非孤例。有盛孝永医生带领团队完成茫崖市人民医院首例桡骨、锁骨及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实现骨科手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骨科诊疗服务;杨华琴医生填补高原新生儿急救及高危妊娠规范处置空白,强化复苏培训、建立急救流程与应急预案,打造可视化孕产妇分层管理体系,并联合成功实施茫崖市首例胎儿三维超声检查的超声科专家朱悠悠医生,进一步规范孕产妇超声报告及细化监测指标;深入牧区开展卒中防治与宣教,手把手培训基层医生,推动卒中中心建设,提升区域脑血管疾病防控能力的周艳丽医生;王英、金鸿锋医生成功引进了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相较传统手术方式,这项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并完成首例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实现妇科微创技术零的突破……
看到这些成果,台州援青医疗队队长黄振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要让技术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对于茫崖医疗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谈及心愿,徐盼盼医生人如其名,期盼里饱含力量,头微微倾斜,嘴角上扬:“我有三个愿望。一是立足茫崖基础,做出新研究;二是推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技术(CRRT)落地,让更多技术留在这里,更多患者可以就地治疗;三是愿我所传授的技术,当大家熟练运用时,还能想起我这个老师。”
如今,每周五义诊已成惯例,远程会诊平台已经实现。这种帮扶,不仅在于输血,更在于造血;不仅传递技术,更播撒下理念与文化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这场医疗援青,自牵手以来,从未松手。浙青连心,一座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已在高原之上巍然矗立。
下一篇:稳中向好 韧性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