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市赵湾镇的农家院落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热闹景象:几条小板凳随意摆成一圈,镇人大代表和村民们坐在一起,膝头摊着民情日记本的代表们,正和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得火热。这便是赵湾镇人大创新推行的“板凳议事”——没有会议室的严肃拘谨,没有发言稿的字斟句酌,只有带着泥土气的心里话,和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华山村的熊家院子里,镇人大代表、村支书熊善喜在板凳上坐下,就和群众家长里短拉家常,议着群众的热点、难点、堵点和急点,与村民“零距离”打开了话匣子,摸清了大家的情况,对各农户的诉求了然于胸,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抓好“小微急”,真正让群众满意。阳光下,他额头的汗珠混着笑意滚落,村民们的脸上也绽开了放心的笑容。
这样的场景,在赵湾镇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代表们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等问题”,而是揣着民情日记本“走进院子找问题”:在大田里,抗旱栽烟缺水管问题;在“以秋补夏”现场,群众缺籽种一事;在村级道路旁,因暴雨造成路面泥石堵塞急事;在果树下,听果农说销路困惑;在养殖厂,牲畜防㽹技术问题;在集镇,居民就垃圾清运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在灶台边听留守老人讲生活上的方方面面。有时候聊到兴头上,村民会拉着代表往自家菜园走,指着干旱晒蔫了的蔬菜叹收成;有时候说着说着,有人红了眼眶,代表就递上纸巾,静静听他们把委屈讲完。这一条条小板凳,成了连通民心的“连心桥”,让群众的“急难愁盼”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能摸着温度、闻着气息的实在事。
从产业发展到路灯维护,从娃娃上学到老人看病,“板凳议事”上的话题五花八门,却桩桩件件连着民生。有村居民提出集镇垃圾桶太少,代表们第二天就协调增设了十多个;有养殖户愁销路,代表们积极联系找销路;干旱缺水,代表们与村组干部送水上门;就连谁家屋顶漏雨、谁家水管冻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在板凳上议出解决方案。
为了让“议的事”能“办成事”,镇人大还琢磨出了“坐诊+出诊”的督办招儿:代表们既在固定点接访听诉求,又主动上门跟踪问题进展。今年开春以来,31件群众念叨的“烦心事”已一一解决: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闲置村舍改造成了日间照料中心,撂荒的土地种上了中药材,新建的滨河河东大道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水毁的村道及时得到修复……一套“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的闭环流程,让“议事会”真正变成了“办事会”。
如今在赵湾镇,小板凳成了最受欢迎的“履职阵地”,代表们裤脚的泥点成了“为民办实事”的勋章。当夕阳把板凳上的身影拉得老长,村民们总会笑着说:“这板凳虽小,却能坐下咱和代表的心;这院子不大,却能装下咱老百姓的盼头啊!”
作者:刘家群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