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赵曦
2025年高考季刚过,在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假肢制作室里,王师傅全神贯注地为一位特殊的女孩调试假肢。
来自兴安盟科右中旗的王玉(化名)是一名家庭困难的准大学生,正在接受人生第三次假肢装配服务。9月,她将戴着“量身定制”的假肢,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
窗明几净的康复大厅内,22岁的王玉认真做着假肢适应性训练,新装配的假肢随着她的步伐灵活摆动。“这次的感觉特别不一样。”王玉笑着说,“师傅做的假肢比之前更轻便,走起路来几乎感觉不到负担。”
得知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王师傅格外用心。“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范围大,我们在设计时特别加强了关节灵活性和整体轻量化。”王师傅反复调试假肢的每一个细节,详细告知王玉注意事项,确保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第一次见到王玉时,她还是个腼腆的初中生。”王师傅回忆道,“看着她一步步成长,今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们整个团队都为她高兴。”这次装配,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特别组建了专项小组,从取型到制作,从调试到训练,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非常关注困难残疾群体的康复需求,已累计为近百名残疾学生提供专项服务。
一副假肢,见证了一个残疾女孩追逐梦想的坚定步伐,凝聚了康复工作者的匠心与爱心,更是用“爱”帮助着许多肢体残疾人重新“站立”。
清晨的阳光洒在康复训练室的地板上,47岁的牧民巴特尔(化名)尝试用新装配的假肢迈出了第一步,他是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服务的第3012位困难残疾人。
“从取模到适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百分百的精准。”该中心技术总监说。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技术团队不断改进零部件构造,将假肢的舒适度提升了40%。在最近的满意度调查中,康复辅助器具使用者平均满意度达到98.6%。
针对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团队创新开展“移动服务站”模式,每年行程超过5万公里,把服务送到牧民家门口。同时建立“一人一档”终身服务体系,确保每位使用者都能得到持续、专业的支持。
在锡林郭勒盟,安装了矫形器的8岁脑瘫患儿小其其格(化名)实现了独立站立;在呼伦贝尔,失去右臂的剪纸艺人通过肌电假肢适应了日常生活……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服务里程累计28万公里,服务人次超3000人次,技术创新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满意度98%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人生的重启。
内蒙古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用专业技术与关怀温度让装配者重燃希望之光,不断书写着扶困助残的新篇章。该中心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解决他们基本的功能需求,更要帮助他们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