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有关情况。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年行动在优化提升就业服务方面要实现“三个一”:
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至少提供一次就业服务,
对连续三年不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义务的用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雇主培训,
对有安排残疾人就业潜力的用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拓岗。
方案要求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至少提供一次针对性服务,比如残疾人大学生能享受“一人一策”的就业台账和“一对一”指导,从职业评估到岗位推荐全程跟踪。对于农村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庭,基层还会定期走访,结对帮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推荐电商、手工艺或土地托管等灵活增收项目。
比如每年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不仅有线下面试,还通过直播带岗、云招聘扩大机会;同时,政府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给残疾人创业者“开绿灯”,减免加盟费、提供流量扶持,甚至放宽审核条件,帮他们搭上数字经济快车。另外,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还会定期举办跨地区就业交流活动,让残疾人能跨省匹配更多岗位。
政府要求市辖区和残疾人较多的县至少设立一个辅助性就业机构,为智力、精神障碍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庇护性岗位,甚至配备就业辅导员手把手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权益保障也得到加强,比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严查招聘中的歧视行为,残联定期抽查企业用工情况等,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方案还特别关注了残疾人群体中就业特别困难群体。比如针对孤独症患者,就提出了“支持有关地方为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开展全链式融合就业服务”。
第二期三年行动核心就是把“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既要解决“有没有岗位”的问题,更要解决“适不适合”“稳不稳定”的痛点。
中国残联: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
发布会上,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职业技能水平与残疾人就业增收息息相关。《“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第一期三年行动成效显著,2022—2024年共实名培训城乡残疾人142.7万人次,残疾人劳动技能进一步提升。第二期三年行动将继续坚持开展实施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
更加注重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定了“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
更加注重残疾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高质量培训。规定了“加大对非遗传承技能残疾人的培训力度,加强残疾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科技助残行动,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更加注重以赛促训,以竞赛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带动残疾人技能培训。规定了“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制定完善竞赛技术规程和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