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信贷“成绩单” 资金流向了哪里?
创始人
2025-07-16 01:40:36
0

转自:证券日报

    ■刘琪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成绩单”——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这种结构演变既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更在主动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

    若将信贷资金流向绘成一张热力图,企业端无疑是最炽热的区域。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7.17万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六成,为企业的长期投资和生产经营提供了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这种高占比的背后,是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与积极扩张的意愿。相较于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大多投向设备购置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反映出企业正为中长期生产活动蓄力。

    从居民端来看,信贷结构同样亮点突出。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9239亿元流向了经营性贷款,占比近八成,表明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更是激活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金融机构对他们源源不断地支持,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稳定民生、推动创新。

    在这张资金流向热力图上,行业投向的脉络同样清晰可辨。上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金融“五篇大文章”成色足,展现出“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的特点。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1.2%、38%和9.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为实体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组组数字,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固有力。今年以来,央行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常规操作较强支持力度的同时,又推出新的一揽子支持举措,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有效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开行与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签署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本报讯【记者 冯娜娜】近日,2025年金砖国家银行合...
【固鑫宝】一款超灵活的理财工具... (来源:东北证券金融世界)
乡音调解员巧用“土话”化纠纷 (来源:湖州日报)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俞黎新   本报讯  “莫急莫急,都是老乡,有话好生摆(...
河北强化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 (来源:河北日报)转自:河北日报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河北强化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 ...
赤峰黄金半年预盈超10亿创新高...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阳金价飞涨之际,中国最大的民营黄金生产商赤峰黄金(600988.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