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9月末“增量政策”实施,今年5月初央行又新增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十项措施,在政策环境持续宽松的推动下,社会融资的投放速度在过去的三个季度提高了近6万亿,由去年9月的32万亿/年提高至37万亿/年的水平。其中,除了政府部门持续地积极加杠杆之外,居民和企业的融资也在6月份出现了企稳苗头,非政府部门的融资速度、企业与居民的中长期贷款融资速度分别回升了0.39万亿/年、0.04万亿/年与0.02万亿/年。虽然回升的幅度有限,微观实体融资需求的企稳表明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表1:社融投放速度和结构(万亿/年)
数据来源:Wind具体到货币政策层面,在5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首次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进行了诠释,在7月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邹澜又进行了重申。迄今,按照央行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内涵的两次明确,政策含义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流动性要保持充裕。央行从5月份开始按月定期公布“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目前央行管理流动性的工具包括三大类9个渠道——准备金、央行贷款(SLF、MLF、PSL和结构性工具)与公开市场业务(短期回购、买断式回购、国债买卖和国库现金管理),工具的丰富有助于“流动性保持充裕”的目标实现。例如,从4月份以来,作为银行主动负债成本呈下降态势,1年期银行的存单发行利率从4月初的1.9%降至目前1.6%,与同期商业银行持续提升的扩表速度出现了背离。一般而言,两者应该是同向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逻辑上会带动负债成本的上升,近期的背离主因是央行对流动性的主动管理。
图1:流动性要保持充裕
数据来源:Wind其次,社会融资条件要比较宽松。自2023年三季度,经济运行矛盾更加集中体现为国内需求不足,GDP名义增速徘徊在4%附近,GDP平均指数也持续处于低位,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社会融资的增速已连续两个季度回升,由8%回升至8.9%。
图2:社会融资条件要比较宽松
数据来源:Wind第三,综合融资成本要比较低。自2021年3季度,房地产市场因供求关系变化开始持续调整,再叠加内外部的其他变化,金融政策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五篇大文章”,其中政策落地的重点环节之一就是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从数据变化来看,在微观主体主动负债管理和政策推动下,融资成本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截至6月末,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均已降至3%左右的水平,均为历史低位。不过,对于微观主体而言,如果剔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利率,实际融资成本仍有改善的空间。
图3: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Wind第四,政策实施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节奏和力度要适时适度。今年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3月份经全国“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物价涨幅预期目标由往年的3%下调至2%,由于2023年与2024年CPI年涨幅均为0.2%,因此下调物价涨幅目标是顺理成章的。与物价涨幅目标下调相适应,央行也将基础货币增速稳定在2%左右的水平。另外,今年上半年CPI平均涨幅为-0.1%,央行也相应将政策利率下调0.1%。因此,从量价两个层面,货币政策确实表达了“适时适度”的政策态度。
图4:政策节奏与效果
数据来源:Wind不过,如果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相机抉择的政策变化就一定会来,但是还需要时间观察,例如,上半年社融投放力度很大,不过政策传导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经济拉动效果还未完全显现出来——拉动乘数尚低于前两年的水平。但是,如果过了三季度,拉动乘数还没有恢复过来,预计政策就会进一步宽松。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