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7月15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获悉: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赤峰市以财政“三本账”筑牢防沙治沙根基,为推进全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积极的财政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赤峰市不断完善制度政策,强化投入保障,做足“资金账”、算好“效益账”、守好“质量账”,为全市防沙治沙赋能加油。
做足“资金账”,厚植治沙硬实力。在此过程中,赤峰市建立“项目包装+跟踪对接”的全链条资金争取机制,聚焦“三北”工程六期国债和中央财政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精准编制涉及国土面积403.15万亩的沙地综合治理方案。今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18.97亿元,撬动企业社会资本2.62亿元,完成防沙治沙188.05万亩。
算好“效益账”,激活增收新引擎。赤峰市近年推行“生态+民生”协同发展模式,推广以工代赈机制,将防沙治沙工程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累计发放以工代赈劳务报酬3055万元,带动2315名农牧民就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超1.3万元;实施“以路治沙”工程,建成穿沙公路1039公里,辐射带动沿线8万多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增收。
守好“质量账”,夯实项目基石。2025年,赤峰市本级财政安排300万元用于防沙治沙项目全周期管理,投入385万元支持治沙科研创新,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耐旱植物选育、固沙新材料应用等课题研究,推动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新技术应用,打造防沙治沙“智慧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推进防沙治沙向纵深发展,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大力量。”赤峰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