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通过提高0至12小时内灾害易发区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度、预警指向性和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性,补齐中小尺度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国极端天气临灾防范能力。
《实施方案》作为未来两年的行动指南和建设依据,提出多项目标。包括提升中小尺度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重点区域极端灾害性天气不漏测、无漏报,实现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由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的转变。加密高风险领域和区域气象监测能力,实现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暴雨和大风灾害高危险区中人口稠密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全覆盖,暴雨灾害较高风险区域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由82%提升到86%,强对流预警信号发布时间平均提前量由43分钟提升至46分钟。提升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龙卷风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风险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形成综合风险预警产品;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内,应急责任人预警信息实现100%强制提醒触达。
《实施方案》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主要针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龙卷风和冰雹等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设计布局,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信息支撑等三方面开展能力建设。
在提升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方面,加密建设天气雷达、完善地基垂直观测站网、补充升级地面观测设备,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沿线、涉山涉水等高风险地区加密气象监测,实现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暴雨和大风灾害高危险区中人口稠密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全覆盖。
在增强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方面,升级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短临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完善短临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业务系统,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产品时空分辨率和预警提前量,形成高效、协同、智能的短临预报、风险预警、预警发布综合业务能力。
在强化气象短临预警信息支撑能力方面,建立高可用数据通信网络、拓展短临预警计算存储设施、升级气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提升国省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数据快速传输、处理与服务能力。
此外,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自治区)将部署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相关监测设备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大兴安岭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将抓紧组织项目实施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统筹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气象设施建设布局,有效推进数据产品在各部门的共享应用,尽快发挥项目效益。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郭曼如)
上一篇:企业突然公告:四高管拟集体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