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留学生近距离体验铁枝木偶戏的表演技艺。
陈银龙和志愿者走向街头开展普法活动。
陈银龙在表演铁枝木偶戏。
陈银龙用“铁枝木偶”普法。
陈银龙在修补木偶。何祖谋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为破解传统普法方式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难题,我省创新将法治宣传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出全国首个省级统筹、全域覆盖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普法志愿者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到学校、社区、农村、企业,他们发挥自身所长,成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的“点点星火”。
此外,我省还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作为载体传播法治精神,使普法宣传与传统文化传承碰撞出新的活力。其中,东山县创新“蒲公英+铁枝木偶”普法形式,打造法治文化亮丽名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漳州市东山县,陈银龙既是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又是省级铁枝木偶戏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他不断创新形式,让铁枝木偶戏融入东山县“铁枝木偶”普法品牌,坚持公益普法30年,开展普法400多场,志愿服务普法受众万余人,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被当地群众称为“铁枝龙”“普法哥”。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普法哥”陈银龙的故事。
“铁枝龙”的传承
6月21日,星期六,东山县华福书苑,东山铁枝木偶戏非遗公益普法体验活动火热开展。
省级铁枝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陈银龙带来1.26米高的“铁枝龙”,一场关于“铁枝木偶”说唱表演《包公明断“高空抛物”》普法情景剧由此展开。
竹板拍响海水倒/包公出巡东山岛/头顶乌纱铁面明/专治抛物民法行/阳台花盆摆细致/海风狂吹要注意/掉落砸人大代志/头破血流非儿戏/看民法典记分明/坠物伤人要服刑/花草再美摆好势/出事帝祖无保庇……台上,“铁枝龙”正襟危坐,时而转动眼睛,时而挥动双手。幕后,陈银龙灵活地翻转手腕,用3根铁枝为木偶注入生命。
铁枝木偶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由阳窗纸影戏发展演变而来,又称“纸影戏”,民间俗称“尫仔戏”。其源于唐朝,兴于宋朝,从元代开始,这项技艺从中原传入福建、广东一带。4岁学艺,6岁登台……今年50岁的陈银龙已经整整表演了44年,如今担任东山县新艺铁枝木偶戏传习中心主任。
在他心里,一直不忘的是父亲对他的嘱托。
“我老家在东山县陈城镇岐下村,是铁枝木偶戏世家,到我父亲陈加申是第三代。”陈银龙说,父亲一生痴迷木偶戏,为东山铁枝木偶戏的抢救、保护和发扬倾注了毕生心血。
陈加申自1949年学铁枝木偶戏表演,1958年向第二代继承人林阿三学艺拜师,成为东山铁枝木偶戏第三代继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父亲还积极对传统铁枝木偶进行革旧鼎新。”陈银龙回忆说,为了更好地表现铁枝木偶价值,父亲将木偶身高由原来约24厘米改为56厘米左右,舞台1.8米扩展为4.8米,背景从一块布画个图案改为上下两截(上截四分之三),便于随剧情变化转换背景。
1985年,陈加申成立东山新艺铁枝木偶潮剧团。在东山岛上,父亲带着“陈家班”常年开演传统剧目《仙女配阿义》《狄青会姑》《莲花庵》《乾坤镜》等,给当地群众带去欢乐时光。鼎盛时期,剧团一年可以演160多场。
20世纪90年代初,铁枝木偶戏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演出经济不景气,演员陆续辞别,剧团面临解体。
“铁枝木偶戏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呀!”彼时,陈加申心急如焚,就动员全家三代15人全部加入剧团。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末,“陈家戏班”成立,保住了铁枝木偶戏“香火”。
陈银龙的艺术人生就和“陈家戏班”的发展相伴随。
“我把普法和非遗传承结合起来就是从表演铁枝木偶戏中领悟到的。”从1992年初开始,陈银龙就参加父亲带领的“陈家戏班”,深入城镇、渔村表演木偶戏《包公斩侄子》《海瑞罢官》《秦香莲》等“普法类”传统戏剧目。“这些剧目实际上已经涉及婚姻家庭法,无形中就给我以艺术创作上的启发。”陈银龙说。
“父亲临终前再三嘱咐我一定要把铁枝木偶戏代代传承,发扬光大。”陈银龙说,他不仅从父亲身上学到表演技艺,还从优秀传统剧目的人物身上感悟到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他铭记父亲的嘱托,凭着火一般的热情和拼劲,自觉肩负起对铁枝木偶戏传承、发展的重任。
“普法哥”的创新
除了有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陈银龙还是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东山县法律明白人。
能不能把普法工作和非遗传承联系起来?陈银龙开始了大量的探索。
“法律条文复杂晦涩,普法工作亟需创新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宣传形式,调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陈银龙思考着。与此同时,观众大多反馈传统铁枝木偶戏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看得快睡着了”。
由此,陈银龙下决心创新传统铁枝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先是融入京剧唱法,后又增加变脸、喷火等特技,将戏推向高潮,寓教于乐,让法治正能量理念“植”入心间。
陈银龙回忆,让木偶戏增加变脸、喷火等特技的灵感来自川剧。“在一次参加好友的婚宴时,看着川剧师傅在表演变脸喷火,我越看越觉得有滋味,回到家中一夜未眠。”他当时便琢磨:若能将变脸喷火的绝技融入铁枝木偶,再配上京剧唱腔,表演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最初,陈银龙尝试用修表的吹耳球接上导管,吸入汽油后从木偶口中喷出。“虽说火苗不小,可火势根本没法控制,稍不留意就会烧坏偶头。”后来他改在木偶体内绑上特制的一次性打火机,却又遭遇新难题——木偶戏常在露天演出,风一吹火就灭了。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陈银龙对木偶头部进行技术改良,终于让木偶喷火升级到4.0 版本:用冷烟火替代打火机。这一改进让火势在任何风力下都能收放自如,哪怕仅表演三四分钟,也总能赢得满堂喝彩。
“将喷火、变脸完美融入铁枝木偶戏中,将古老技艺跟现代艺术融合起来,实现了木偶表演的多元化。”陈银龙说。
近年来,微视频发展势头迅猛。趁着这股“微”风,陈银龙尝试创作“木偶普法”普法微视频,将法治宣传拍成剧情版的普法微视频,打造成为东山普法工作的一张响亮名片。
2020年6月初,陈银龙获知《社区矫正法》将于当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消息。作为东山县司法局普法宣传员、东山“12348”法律服务队志愿者,他迅速行动,希望借助视频、网络进行线上“木偶普法”。
此后的半个多月,陈银龙精心设计出符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矫正对象身份特点的“木偶”人物形象。同时,他反复研读《社区矫正法》,将专业晦涩的法律条文巧妙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四字对仗台词:“社区矫正,监外刑罚;矫正人员,四种类型;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
在普法视频中,铁枝木偶灵动演绎,“木偶矫正工作人员”用亲切乡音、通俗话语娓娓道来,人声与木偶口型精准同步,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创新普法形式,迅速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视频上线后,被30多家媒体转载,累计点击率突破350万人次。
此外,陈银龙将传统木偶戏《包公斩侄子》《海瑞罢官》《秦香莲》等20余个“普法类”剧目,拍成视频小短片,便于观众在线欣赏“普法”。不仅如此,他还将《民法典》与木偶相结合,量身打造出法官、检察官、警察等人物形象,宣讲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法律常识。
“以前,大家俗称我‘铁枝龙’,如今都叫我‘普法哥’。”陈银龙高兴地说。
“蒲公英”的效应
陈银龙坚持“铁枝木偶戏”公益普法30年,开展普法400多场,志愿服务普法受众万余人。他通过铁枝木偶戏传播的法律知识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广泛、深入地传播到群众心中,被当地群众称为“铁枝龙”“普法哥”。
在当地,周边群众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纠纷,都喜欢到“铁枝木偶”非遗普法馆找陈银龙聊天诉说。听到群众有需求,陈银龙便也热心接待,依法说事、于情于理耐心引导。如需双方调解的,便和社区、司法所联系,及时协同入户调解,不少邻里纠纷就这样在“普法馆”里迎刃而解。
2024年9月底,陈银龙成功调解了一起因房屋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不仅促成了当事人主动履行赔偿义务,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纠纷的实质解决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赞许。
张章(化名)与庄文(化名)在东山龙泉小区是邻居,张章住楼上,庄文住楼下。2024年9月中旬,庄文发现自家厨房顶部出现水渍且墙皮起泡,经查原因为楼上张章房屋内厨房主管道漏水。此后,庄文找张章多次交涉协商修复事宜无果,双方矛盾激化。矛盾主要原因为张章是刚买的二手房,认为此事是原房产人留下的,与己无关。为此,庄文希望社区“法律明白人”协助调解。
陈银龙获知此事,就主动上门劝解调解。在了解情况后,他分别与庄文和张章进行沟通,了解双方诉求。对于庄文,陈银龙理解他因家中受损而产生的焦急心情,但也提醒他在沟通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对于张章,陈银龙向其解释了《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根据规定,楼上漏水影响楼下住户的正常生活,张章有义务对漏水问题进行修复。同时,因为漏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对方有权要求赔偿。
同时,陈银龙向庄文、张章双方普法,若保修期内因房屋质量问题导致漏水,开发商应当承担修复责任。此次纠纷中,保修期已过,而且也不是房屋质量问题导致漏水,此事与开发商无关。再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也不能作为业主住房维修费。
经过“法”“情”相融的开导,庄文与张章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张章承诺承担庄文相关受损维修所需的材料费、人工费。至此,纠纷圆满解决。
“用自己理解讲出来的法律知识,通俗易懂、明明白白,群众碰到矛盾都愿意找我‘解锁’,就像遇到高明的医生,尽力做到‘药’到‘病’除。”作为“法律明白人”,陈银龙说,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有事找上门,他总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解决。不管是民间借贷、婚姻家庭、赡养继承,还是邻里纠纷等问题,他都能从法律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下一篇:12款天然饮料 助你喝走坏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