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掐丝彩砂画这一中国的传统工艺,在天津宝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学华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谢学华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技艺,更在材料、技法和题材上不断创新,使这门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工艺与时俱进
文化生生不息
记者:您是如何接触到掐丝彩砂画的?
谢学华:这要从我太爷爷说起。他是清末的老中医,行医之余痴迷景泰蓝制作。我五六岁时,常蹲在他工作室里“帮忙”,看他用铜丝掐出花纹、填釉烧制。虽然当时只是觉得新奇,但那些金丝与彩釉的光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
记者:您后来是如何从制作传统景泰蓝,转变成制作掐丝彩砂画的?
谢学华:其实景泰蓝和掐丝彩砂画有很深的渊源。传统的景泰蓝需要铜胎烧制,工艺复杂,成本也高。我上初中时开始学做景泰蓝,后来因为创作成本太高,严重限制了我的创作,于是就尝试了掐丝彩砂画的工艺。掐丝彩砂画的工艺是,第一步在木板或其他器物上画出图案;第二步粘丝,用针管吸入粘丝胶沿画好的线条一点点挤出胶水,然后用镊子、剪刀把丝沿线条粘上去;第三步注砂,把画面上所用彩色砂加调砂胶和水调和好后,用小铲子和吸管把砂注入画面里,待干后注入固砂胶;第四步,等待固砂胶干后喷上淋膜胶,之后装裱完成。相较于景泰蓝工艺,掐丝彩砂画工艺更为简单,用料也相对便宜,这样不仅降低了创作成本,还能在瓷器、木板、葫芦甚至蛋壳上创作,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
记者:您提到自己有工笔画基础,这对创作有何帮助?
谢学华:掐丝彩砂画的第一步就是起画稿,第二步就是用铜丝或氧化铝丝在底板上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就类似于工笔画中的白描,没有工笔画功底很难做到画面精细。比如我在创作《宝坻八景》系列作品时,要先绘制画稿,描绘文庙斗拱的结构、瓦片的排列,全靠白描勾勒。后来我去中央美院工笔画研修班深造,就是为了提升绘画能力。
记者:掐丝彩砂画创作,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谢学华:最困难的是,在注砂这个环节,无论作品多大尺幅,必须一次性注砂完毕。因为,如果我干一半搁下了,隔一段时间再填补,之前的彩砂就干了,新砂与老砂接不上。所以这个环节必须一次完成,这也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费神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画面不同部位的砂干燥速度不一样,最后画面中间就容易出现裂痕。所以你别看现在是夏天,创作时我连空调都不敢开。
记者:彩砂如何表现传统水墨的韵味?
谢学华:关键在于砂色的过渡。比如画荷花,花瓣根部用深红砂,由下至上渐变到浅粉,阳光下会有立体闪烁的效果。
让年轻人与非遗产生共鸣
令传统工艺闪耀时代光芒
记者:您为传承非遗做了哪些工作?
谢学华:近年来,我多次参加文旅局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多次走进社区、学校、村镇等进行非遗展示,传承非遗技艺。我还曾参与组织民间艺术巡回展、民间艺术交流展,如宝坻、宁河、玉田三地一家亲民间艺术联展等。
在创作方面我也坚持不懈,2018年,掐丝作品《鸟语花香》入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民间艺术展”并获金奖;2021年掐丝作品《梅兰竹菊》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京东民间艺术展”。
此外,2023年7月,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举办的“遇见宝坻,逐梦起航——宝坻之宝特色风情展”,展出了我创作的14幅掐丝作品,受到国内外旅客的好评。同年9月,我的掐丝作品还入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博览会。
记者:那么多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谢学华:灵感主要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比如我创作的《宝坻八景》系列作品,就描绘了宝坻八个代表性的特色景观。那时候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这八个地点实地采风。如今的宝坻文庙是老文庙原址复建的新建筑,而我特别想在作品中留下老文庙的身影,于是我就去搜集各种资料,希望能够找到老文庙的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我找到了。我以掐丝彩砂画的形式表现了老文庙的建筑之美,也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把历史风貌留存下来。
记者:您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作品占大多数。那么您在传承中,有没有设计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来吸引年轻人?
谢学华:不可否认,年轻人的审美更多元,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传统艺术风格的喜爱。我曾经多次制作小幅版画或是挂件,画面主题包括金榜题名、步步高升、福禄寿等,画面内容也以花鸟为主。这些作品在市场上销售时,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可能因为从小就浸润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年轻人对这些传统艺术题材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刻进基因里的。
我觉得“一定要用现代风格的作品来吸引年轻人”,这是一个非遗传承的误区。有些非遗,会特别倾向于去创新,去开发新的时尚题材。但是至少在掐丝彩砂画这个非遗里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说,我们非遗传承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我们总是在追求艺术的现代性,但不妨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诞生于这片东方土地上的非遗,每一种都是很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能发展到今天,并且被很多人喜欢,说明它本身就有很强的现代性。
记者:您在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这些年在传承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学华:我最大的感受是,因为有了非遗这个抓手,整个社会对咱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过去,老百姓一听传统艺术,就觉得它是一个特别抽象、特别广泛的概念,但是如今,听到非遗,老百姓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这也是得益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大力宣传。我的传承工作也因此受益。过去我和人们讲掐丝彩砂画的艺术魅力,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现在,我成为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再向别人介绍,一提掐丝彩砂画是非遗,大多数听者会表示认可。
记者:您觉得非遗传承目前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谢学华:一是政策扶持,二是媒体宣传,三是大众参与——每个人体验一次,传承就多一分希望。
记者:接下来的传承计划是什么?
谢学华:一方面,我还是要努力创作更多好作品;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走进更多大中小学推广非遗。例如前一阵子,在海棠花盛开的时节,我走进天津大学的非遗课堂。当时我设计了4款海棠花图案供大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大学生们用4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一幅掐丝彩砂画作品。艺术是相通的,我希望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造型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
上一篇:津门虎队“充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