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逆行 “海岸护卫队”温暖一座城
创始人
2025-07-15 05:31:28
0

  “玉米阿姨”刘玉荣、“白衣大哥”鲁亚卿、现役军人张小龙、“钓鱼小哥”宫瑞涛……盛夏的青岛,气温与人心同热,一幕幕见义勇为的故事如潮涌来,为这座城市谱写着温暖的旋律。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守护者,如同一支隐形的“海岸护卫队”,用自己的勇敢和善良,编织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坐标。

  高雅洁 曹婧雯 青岛报道

“海岸护卫队”

织就生命防线

  潮湿的海风裹挟着暑气扑面而来,青岛的海岸线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颜色鲜亮的游泳圈、草帽给大海织出新的裙边,海浪以其蔚蓝包容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些在浪涛中托举生命的双手。

  7月7日,在青岛栈桥附近的李慰农公园海边,一位年轻女游客为捡滑落海中的手机,不慎被海浪卷走。经营玉米摊的刘玉荣听到呼救声,没有丝毫犹豫,沿着下海的阶梯跑到落水者附近,套上游客扔下的救生圈,迅速跳入海中。海浪一次次将她拍回,但刘玉荣毫不退缩,最终成功将女孩救上岸。上岸后,她才发现自己双腿被礁石划伤,但“玉米阿姨”刘玉荣只是摆摆手说:“这是皮外伤,很快就好了,能把这个孩子救上来就值了,她还那么年轻。”

  事后刘玉荣婉拒女孩的现金感谢,只收下了鲜花和水果。这次的救人之举,是她善良灵魂的外显,也是“新青岛人”在他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

  这样的温暖之举并非个例。近年来,青岛海边一次次上演着生命接力的画面,诸多英勇救人的善举成为人们脑海中温暖的记忆。

  7月12日,在青岛燕儿岛山公园附近,一名男孩不慎落入水中,来青岛旅游的王先生见此情况赶紧下海救人,虽然岸边满是礁石令王先生无法游泳靠近,但他没有放弃,最终一把将落水者拽住。“这是我第一次下海救人,回家吃饭都是香的。”王先生未透露全名,但他勇敢救人的事迹已留在了大家心中。

  在“玉米阿姨”救人事件发生的前几天,7月3日,一名孩童在青岛栈桥西侧不慎落水,孩子妈妈在施救时一同陷入险境。危急时刻,途经此处的“白衣大哥”鲁亚卿挺身而出,迅速跳入海中将落水母女托举上岸。面对大家的点赞,鲁亚卿坦言:“遇到这事儿,能帮把手就帮把手,顺手的事。”

  时间再往前,6月22日,在崂山风景区海边,当现役军人张小龙纵身跃入怒涛营救落水游客时,这场生命救援早已超越个体英雄的范畴。张小龙在湿滑礁石上摔倒又爬起、奋力游向落水者的同时,岸上群众已自发行动:有人脱下衣服与登山杖结成“安全绳”,有人手挽手形成人梯接应,更有两名黑衣游客跃入海中协助拖拽,一行人“破风斩浪”将游客从怒涛中拖回。素不相识的游客、路人用本能的善意完成了生命接力,让大家看到见义勇为从来不是孤独的逆行。

  2024年8月11日,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宫瑞涛在青岛八大峡海域钓鱼时,发现一名女童被卷入海中。不会游泳的他立即用渔竿实施救援,趁着大浪将女孩推向岸边时,与孩子母亲一起将孩子营救上岸。“这次能有机会伸出援手,我也能体会到那种自豪感了。”事后宫瑞涛是这样说的。

  这些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救人故事,这些被一次次点赞的爱心善举,如同一串串连接紧密的线条,编织出青岛充满爱的网络。

青岛何以成为

见义勇为“沃土”

  当张小龙与众人用衣服连成“人链”时,当刘玉荣拖着伤腿继续卖玉米时,当鲁亚卿默默离开救人现场时,这些瞬间共同勾勒出城市的精神天际线,让更多人看到了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善良和勇敢。

  青岛为何频频涌现出这样的见义勇为好人?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刘世颖认为,青岛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基因、政府长期对志愿服务文化的推动、民间救援群体力量与政府支撑互为补充、青岛志愿服务文化土壤深厚等,都是促进青岛涌现见义勇为现象的因素。“客观上说,青岛作为海滨旅游城市,游客溺水、礁石划伤等风险较高。”刘世颖说:“滨海环境易催生救援意识,本地居民熟悉海域特性,且对风险有防范意识。”

  “玉米阿姨”刘玉荣救人时套在身上的救生圈,如今依旧绑在青岛李慰农公园沿海一带的栏杆上,救生圈被海风吹拂得有些褪色,却依然醒目。在青岛沿海重点区域,救生衣、游泳圈等应急物资与安全警示牌共同构成“硬防护”,像市南区还在2024年6月成立了见义勇为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

  民间力量则编织着“软支撑”。刘世颖说,“巧克力大爷”等民间救援群体长期存在,形成互助传统且有积极反应能力。据了解,青岛前方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自2022年8月发起“青岛救生圈公益计划”,至今已在30公里海岸线进行了5轮救生圈投放,累计投放、维修300多套救生圈。该计划的起源是一场有目的的“救援”,在这场暖心行动中,更有热心市民集资购买救生物料、请假参加投放活动,在能力所及之处不遗余力。这是青岛这座城市“有准备的善意”,让见义勇为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选择。

  道德模范则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这些年,“道德模范”“青岛楷模”“文明市民”“最美人物”等身边好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统计,自2004年至2024年,20年间青岛市推出各级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多达2400多名,其中全国道德模范4人,中国好人112人,全省道德模范42人,山东好人626人,“感动青岛”道德模范235人,文明市民1410人……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坚守与付出。这种“榜样引领人从众”的常态长效品牌,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让好人在青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当下,青岛相关政府部门已形成常态化保障体系,让善行免除后顾之忧。鲁亚卿、刘玉荣等在做出英勇行为后,得到了市南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表彰。在青岛涌现出的见义勇为者,都有一种“表彰不必在我,善举必定有我”的姿态。政府部门对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视和表彰,如同催化剂一般,推动着正义的火焰越烧越旺。

“大爱基因”

激活城市向善力

  当“没多想”成为集体潜意识,当救生圈触手可及,当道德自觉与制度保障形成共振,这座城市便有了生长英雄的土壤。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一件事、一个人能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内涵。”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认为,这些见义勇为事件是青岛城市温度的生动体现,从社会层面来看,这反映出青岛有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在青岛出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救人救急这些行为不是个别人的偶然之举,而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集中反映。”张树枫说。

  在刘世颖眼中,青岛作为一座超千万人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据多数,如何吸引更多人来到青岛旅居,见义勇为成为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不论是鲁亚卿这样的‘新青岛人’,还是像刘玉荣这样的随子女迁居的人,在青岛共同展现出‘挺身而出’的担当。这种跨越身份的认同感,彰显出青岛这座包容性城市精神的凝聚力,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善行激活模型。”刘世颖说。

  “见义勇为事件对城市起到了正向影响。这座城市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大家也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外地人来青岛旅游、安居、工作、创业。”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管理学教授刘文俭表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类似的正能量,进行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积极表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如何安全使用充电宝?跟记者去实... 转自:千龙网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发生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记者在采访中发...
美国得州洪灾已致至少131人死...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州长阿博特表示,7月4日以来,洪灾已造成至少131人...
神州高铁:截至2025年7月1...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请问截止7月12日股东人数多少董秘回答(神州高铁SZ000008):投资者您好...
“七下八上”来了,十要十不要请...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7月16日起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据预测7月16日至8月1...
20分钟通关!远程属地查检让冀... 转自:河北新闻网“您好,我们是石家庄海关所属廊坊海关查检人员,现对贵公司出口货物进行远程属地查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