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多维赋能外贸企业破局拓新
创始人
2025-07-15 02:15:20
0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外贸数据稳中有进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记者近期在浙江调研发现,银行业积极响应外贸企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以“信贷+汇率”双轮驱动,助力企业稳定经营;另一方面聚焦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不断激发跨境贸易发展新活力。

“银行的反应速度很快”

“去年年底,我们对今年其实很有信心,感觉是‘大展拳脚’的一年。到了今年4月,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我们也感受到压力。”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欣丝绸”)财务总监周骏告诉记者。

外贸业务占嘉欣丝绸总营收的一半以上,是其第一大业务板块。进入二季度,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公司面临汇率波动加剧、汇兑成本上升等挑战。

为助力嘉欣丝绸应对贸易风险、缓解经营压力,农业银行嘉兴秀洲支行为其发放贴现融资1400万元、开立承兑汇票5100万元,并对集团旗下企业新增授信4000万元,用于采购原材料、生产设备等,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该行还主动提供结汇优惠价格,降低汇兑成本;通过办理600万美元掉期和锁汇业务,帮助客户锁定汇率,同时持续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票据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

“银行的服务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反应速度很快。希望未来能提供更多避险或保值增值类产品。”周骏表示,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海外产能布局、积极开拓新客户,从“危”中看到了“机”。

浙江是外贸大省,2024年全省货物进出口额达5.2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国份额为12.0%。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今年以来持续加大对外贸及关联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外汇外贸产品体系。

记者从多家国有大行获悉,2025年1-6月,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积极服务浙企“走出去”,发放跨境直接融资超80亿元;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收款总额超20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设立全年专项信贷额度2000亿元、贸易融资专项额度800亿元。截至6月末,外贸企业贷款余额超1900亿元,较年初增加204亿元;1-6月投放国际贸易融资近600亿元,同比增长38%。依托农银集团优势,该行加强境内外联动,为优质外贸企业提供出海投资、海外上市、跨境并购、境外发债、对外承揽工程等融资增信。1-6月支持“走出去”项目138个,相关业务量同比增长70.6%。

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持续拓展跨境客户数量,提升跨境资产规模,优化服务质效,做好小微外贸企业减费让利。截至6月末,外贸贷款余额超210亿元;累计为小微外贸企业授信1022户、金额135.79亿元;累计为小微外贸企业放款1009户,金额112.63亿元。

全方位发力赋能外贸

近几个月,银行业密集出台稳外贸行动方案,加快落实各项政策,通过“信贷+避险”双轮驱动,护航外贸企业稳经营。

多家银行优化授信政策、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定制“一企一策”融资方案,强化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广东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出口企业,在全球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临出口市场需求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的挑战。为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广发银行东莞分行聚焦企业生产备货环节“资金周转压力大”“融资成本高”的难题,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迅速设计专属的融资解决方案,从方案设计到资金出账仅用了10个工作日。

为提高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银行机构还开发了多样化的汇率避险产品。邮储银行深圳分行日前落地系统内首笔比例期权业务,该业务允许企业同时买入和卖出到期日相同、执行价格相同,但合约金额之比为1:2的两笔期权,尤其适用于具备一定外汇衍生品交易经验、希望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一步优化汇率成本的企业。邮储银行深圳分行交易银行部产品经理介绍,这一创新产品无需支付期权费,完全锁定企业到期交割的汇率价格,并能根据企业需求自由选择交割金额倍数,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优化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激活跨境贸易新动能。

稍早前,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与国内某头部第三方支付机构落地分行首笔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据介绍,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将以其在跨境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全球服务网络的资源优势,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科技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集资金结算、跨境收付款、风险防控于一体的全流程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跨境电商企业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痛点,切实提升结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2024年,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近200亿元,增速超10%,业务增长展现出强劲动能。

专家建议为小微外贸再添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金融业持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协同、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等多维举措,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交易成本,为稳外贸注入强劲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政策协同,通过跨部门协作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如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外汇管理局升级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银证保多方协同发力。二是创新金融产品,破解轻资产企业、外贸企业融资瓶颈。如针对小微外贸企业“无抵押、融资慢”等痛点,多家金融机构推出订单融资类产品,将“数据流”转化为“现金流”。三是科技赋能跨境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如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工具优化结算和融资体验,通过“跨境汇款直通车”“在线结汇”等产品,为外贸企业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大型外贸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在金融服务获取上存在优势,面对生存压力较大的小微外贸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提升金融产品的适配性。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加力支持小微外贸企业,依托进出口贸易场景及订单、物流等数据要素,提升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外贸稳增长。

“外需不足是我国稳外贸的现实挑战,当下,我国民营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护航民营小微企业不断‘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董希淼表示,第一,进一步增加高层往来,密切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为中国民营小微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各地各部门试水推出各类支持政策,不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外贸营商环境,为民营小微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第三,海关等部门要在畅通物流、降低成本、优化服务等方面继续出台系列措施,落实好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口岸通关环境,为民营小微企业在内的外贸企业更好地发展做好服务。第四,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主动性,加快产品服务创新,畅通金融血脉,满足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保障外贸企业收汇安全,降低融资和交易成本,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稳住和扩大外贸规模。金融机构还要从数据整合、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分担等多维度综合施策,构建更精准、高效、普惠的金融支持外贸发展的服务体系。如浙商银行善用避险工具,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避险+结算+融资”综合金融服务,让更多民营小微企业敢用、会用、用好汇率避险工具,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跟着喜剧明星打卡沈阳城 转自:沈阳晚报  7月12日晚,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在沈阳落下帷幕,喜剧明星们在沈阳大街小巷...
高温影响范围仍将扩展局地最高气...   本周,我国中东部地区高温仍将持续发展。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高温影响范围还将保持逐步扩展的...
清风竹韵 廉润初心 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到天津自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现,爱竹画竹的“郑板桥”现身展厅。原来,这是与该...
13万元失而复得 群众连送两面... 转自:沈阳日报  “13万元都到账了……” 7月1日,市民王女士专程来到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中华派出...
242位忠魂铸就“中华抗日第一...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时隔80多年,临沂市莒南县渊子崖抗日烈士纪念塔上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