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时代感,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转型,通过科技赋能、情景重构、跨域联动等方式,让革命历史可触可感。本文梳理国内不同创新模式,展现红色基因传承的“破壁”实践。
一、科技赋能: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空隧道”
1. VR重走长征路(陕西/铜仁)
陕西省易传诚教育基地打造VR动感平台,360°全景还原飞夺泸定桥场景,体验者通过体感设备亲身感受“爬雪山”的刺骨寒风。铜仁市《跟着走》项目则选取四渡赤水等十大长征节点,用户佩戴VR设备后可在虚拟草地中跋涉,风雪声与战士喘息声环绕耳际。体验者不仅能“目睹”历史瞬间,还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与场景互动,在行走中感受红军行军的艰辛,在决策模拟中理解革命先辈的战略智慧。
2. MR(混合现实)混合现实交互(北京市阳台山)
北京市阳台山基地推出“平西光影·MR抗战之路”,参观者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即可操作虚拟发报机发送情报。在还原的20世纪40年代民居中,游客可以掀开炕席寻找密码本,提起油灯即可触发情报传递动画。当金色光束穿透屋顶象征情报发送成功,历史顿成“可触摸的战场”。
3. AI数智人云展馆(湖北)
湖北省“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上线三天吸引百万流量。用户上传照片即可生成“抗洪勇士”AI短视频,在云端点燃虚拟火炬致敬英雄。
二、情景互动:从旁观者到历史“主演”
1. 角色扮演攻防推演(北京石峡村)
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长城基地设计“沉浸体验路线”,游客可化身长城守卫军参与攻防模拟。在复原的明长城关堡中,团队协作破解战术谜题,用AR沙盘推演防线部署。
2. 跨城联动剧本研学(淮安-常州)
“信仰之旅”串联淮安周恩来故居与常州三杰纪念馆,推出“打卡盖章+秘辛音频”任务手册。青少年在驸马巷青石板路体验“总理童年劳动”,在青果巷演绎《觉醒时刻》情景剧。
3. 劳动淬炼红色记忆(临沂河东区)
临沂市河东区立足校本特色投资360万元打造青少年红色体验中心,创新推出烙煎饼、纳鞋底等沉浸式劳动课程,其中青少年沉浸式课堂《淬火成钢》探索了红色基因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校地共创:让红色资源“长”在乡土里
1. 高校思政金课进村(北京区道德坑村)
北京怀柔区道德坑村曾是解放战争后方医院,625位烈士长眠于此。2025年,10所高校在此设立“大思政课”基地,北京舞蹈学院编排战地救护舞蹈,中国地质大学规划红色步道。大学生志愿者以“同龄人讲同龄事”方式,讲述16岁“小看护”端药故事,让历史更具亲和力。
2. 非遗活化红色历史(云霄县)
福建省云霄县将乌山革命史融入非遗,学生用剪纸再现游击队密营,以版画刻画向东渠建设场景。数字馆藏平台收录200余件红色非遗作品,VR技术复原遗址原貌,实现“指尖轻触,穿越烽火岁月”。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整理)
上一篇:银行业多维赋能外贸企业破局拓新
下一篇:17点后不吃东西或利于减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