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宁蕖
前不久,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太平桥乡的王顺萍完成高考志愿填报。高中三年,王顺萍就读于丹巴高级中学,在成都树德中学、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等“组团式”帮扶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裸分超特控线”的优秀成绩。“我最想读的是师范类,希望能回家乡当老师。”对未来,王顺萍充满憧憬。
受制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甘孜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2022年,按照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部署,各类帮扶力量从浙江和省内各地奔赴这里。三年来,帮扶队伍携手当地,通过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推动甘孜州教育水平加快发展,不仅让本地升学率逐年攀升,更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当地“生根发芽”。
甘孜州道孚中学“组团式”帮扶老师与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合影。(华小峰 摄)一部“校本课程”
因材施教 破解“水土不服”
7月6日,在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甘素英正带领学生朗读改编版《小王子》。“我们的学生对‘玫瑰’‘狐狸’之类的意象缺乏感知,但对‘格桑花’‘藏羚羊’有天然亲近感。”甘素英介绍,这是她结合学生文化背景耗时半年整理的双语读物,融入了藏族谚语和高原动植物知识。
甘素英的探索,是甘孜州“校本课程”改革的缩影。
帮扶队伍来到甘孜州后,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管理理念等,但这些经验如果不结合本地实际,难免“水土不服”。“之前我们就采用过树德中学的教学方案,但因为学习基础、语言环境等不同,孩子们跟不上节奏。”甘素英告诉记者。
为此,帮扶队伍联合本地教师,按“1校1策”的模式,构建了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在泸定中学,帮扶队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校本作业”;在康定市第二中学,帮扶队伍带来了“社团课”,还结合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特色,设置民族舞蹈、藏文书法、天文观星等12个社团;炉霍县中学“玉锦班”将环保志愿活动纳入学分,学生们设计的“牦牛粪资源化利用”方案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奖项……
此外,立足本地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各受扶学校还整合帮扶资源开设了美术、音乐、舞蹈等特色艺术“校本课程”。“我们学校美术专业班级已连续两年升学率100%。”泸定中学校长方润根告诉记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炉霍县中学的同学们与帮扶教师在“二手书”图书馆一同阅读。这些书籍来自帮扶教师发起的“让知识活起来”公益活动,目前学校已收到捐赠图书13761册。(洛绒尼玛 摄)
一个“名师工作室”
帮扶一个“点” 激活更大“面”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四)班班主任张琴有了一个新身份——高三年级副主任。
从普通教师到年级副主任,张琴的成长离不开“师父”——来自成都七中的帮扶教师陈威的带领。根据张琴的好学、组织能力强等优势,陈威带着她参与年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导她思考“怎么通过优化制度让教学更高效”。
“师父‘手把手’带教,不仅让我学到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先进理念,也让我对自身的职业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张琴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有信心独当一面。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落地生根”的关键。在甘孜州,每一名帮扶教师都会和数个“徒弟”结对,通过“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教师能力。但这一方式的瓶颈也很明显——各类帮扶队伍加起来也不过200人,“师父”明显“不够用”。
针对这一难题,帮扶队伍成立了46个“名师工作室”,由来自浙江等地的教师领衔,吸纳本地教师参与。通过“常态化”“跨校际”开展教研、名师讲堂、示范课、观摩考察等方式,帮助更多本地教师成长。
在加入由杭州夏衍中学老师吴应富领衔的“杭老师”工作室后,雅江中学教师于艳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论文撰写技巧,通过校内公开课,于艳又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本校老师。
“我们希望能达到帮扶一个‘点’,激活更大‘面’的效果。”吴应富告诉记者。
一间互联网教室
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
近日,在康定二中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端坐在屏幕前,屏幕另一端,成都七中的一堂阅读课上,学生们正在讨论《平凡的世界》。通过屏幕,康定二中学生益西尼玛和远在成都的同学进行了互动。
开设网络课程,是突破地理局限、填平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9年,甘孜州就依托康定中学创办本土直播教学,促进州内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近年来,在各方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甘孜州的远程教育突破发展,已覆盖367所学校,受益学生超10万人。
康定二中天文社团孩子们在观测太阳黑子。(洛绒尼玛 摄)然而,网络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前端”教师水平高,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受扶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各受扶学校都采用了“双师课堂”模式,“前端”教师讲完课后,本地教师负责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模式教学,复讲复练、释疑解惑。
“除了课堂同步外,我们还采取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同步的方式。”康定二中语文教师彭诗琪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资源,本地教师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让外来资源促进‘头部’学校提升,‘头部’学校再结合本土经验,将优质资源‘扩面’,这是让优质资源‘生根’的关键。”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代玉龙说,下一步,甘孜州将持续用好各类帮扶力量,结合本地实际,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州“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