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周旭荣(衢州市名师)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汪啸波(浙江省特级教师)
家国主题是一个较为宏大的主题,写好宏大主题,应立足自身角度。所以,建议同学们不要从报刊社论的“大我”去写,而应从学生自身的“真我”去写。“大我”讲共性,求共识;“真我”讲个性,发心声。换言之,“家国情怀”需要“真我表白”。这个“真我”的“真”,是强调不抄袭教科书,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写作始终要保持敏锐的阅读感动能力、独特的发现问题能力、卓越的行文表达能力。
(一)共情:阅读时要有联想和感动
作文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需要理性,而情感需要感性。所以,好的作文讲智力,也要讲感情。阅读作文题,要学会分析和推理,也要联想和感动。要有悲悯心、人情味,否则,说理再透彻,也难以打动人。“真我表白”的第一要诀,是阅读作文题目时,要非常敏锐地抓住触动自己心中柔软处的文字,并且融想象于自己的文字中。
让我们看一个作文片段:
伏尸千万,血流成河,无法描摹我们受难的历史;青山呜咽,大地悲鸣,难以唱出我们不屈的心声。谁能为广大山河洗刷耻辱?谁为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带来黎明?那是血泪浸润的中国之爱,是血泪熔铸的民族精神。
这是作文《以血泪之爱,铸民族图腾》的开头,看得出,在通读了全国Ⅰ卷的阅读II后,作者被其中的某些描写打动,随之触发了自己的深情。此处怎么写八十年前中华民族的惊世浩劫呢?“伏尸千万,血流成河”“青山呜咽,大地悲鸣”,十六个字,道尽家仇国恨,堪称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我们能从中看到自然的描写、合理的想象、细密的心思、深切的共情——这正是在作文中发掘联想与感动的诀窍。
(二)发现:思考时要有独立与洞见
“真我表白”也不意味着完全抒情,它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乃至真知灼见。所以,读题要善于揣摩情境、善于联想、富有共情能力,在书写历史纵深时,还应抒发时代的心声,而这才是他人始终难以逾越的高度。比如说,悲悯有爱、刚强不屈、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今天该怎样传承?
请看下面《为泣血的热爱发声》中的一段文字:
然而世易时移,岁月日新,当代中国民智已开,国力渐强,在世界舞台上,不动声色也能不怒自威。一般情况下,我们已无需像抗战时期那样为民族的生存拼命,但还要为泣血的热爱发声。位卑未敢忘忧国,万家忧乐在心头。于是今天的发声自当与时俱进:怎样睦邻友邦守护世界和平?怎样海纳百川拥抱多样文明?怎样在理性对外的同时,也从容擘画国内的大计民生?
这一节文字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描述之后,提出对当今时代的独特要求,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怨愤的情绪不能自拔,不遗忘历史绝对不是永远陷在仇恨的泥淖。于是,“睦邻友邦”“关注民生”观点的出现轻巧自然,视野广,站位高,从“国家恨”到“民族仇”到“苍生泪”,依次递进,极富人文情怀。正如文中所述,要“给濒亡国家以尊严,给衰弱民族以激励,给凄苦苍生以关怀”,展现出了不起的概括能力与拓展能力。同学们在书写真我时需要往前迈一步,提炼自己独特的观点,一个新颖的观点能够体现思考的深度,点亮一篇文章。
可是,更好的历史叙事和现实关照还不止于此,请继续看:
须知这块古老的土地,固然有“靖康耻”“土木辱”“崖山痛”等外来之难,更不缺“安史乱”“甲申劫”“金田役”等内生之灾。翻开史册,盗贼蜂起南征北伐,兵连祸结白骨露野,十室九空满目疮痍,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因此,我们发声就不能停留在哀怨自怜、愤怒呐喊上,而应以史为鉴,以民为本,以建设性的态度去关注、揭示、讨论和推动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促进公平正义,惟其如此,方能“本固邦宁”,民族振兴。
此段历史叙事精彩纷呈,十八字痛陈中国六个历史创伤,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广阔的历史视角,言简意赅,举重若轻。在此基础上,巩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在一般作文的思路中脱颖而出,关注起“民之小事,国之大者”,不乏悲悯与犀利。回望历史,温馨提醒,其务实态度与深沉忧思,使此文兼具“史论”与“策论”之妙。因此,在作文素材的选择上,同学们要避开千篇一律的事例,时常总结典型、有知名度,且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素材。
(三)行文:表述时要有自信与诗情
前文提及,这类作文很容易写得“假大空”,成为“政史体”,那么该如何避免呢?还是需要“真我表白”。比如,写今天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怎么表现,表现中如何体现民族精神的传承,以真我呼应时代。
请看下文:
他们眼中看见的,是校园内外靓丽的风景:琅琅的书声,在祥和宁静的教室里回荡;矫健的身影,在红白相间的跑道上奔走;明亮的双眸,在敬老院明镜般的窗前映照;鲜黄的马甲,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穿行。当这些诵读着、奔跑着、微笑着、奉献着的青春身影汇聚成时代的浪潮,你敢说,这不是中华民族正在生长的新希望、活灵魂?
如何传承民族精神?这一节用一组精彩的画面作答。请看,校园生活多姿多彩,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字里行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民族自豪感。
让我们最后看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行走在这片土地上,采撷敦煌飞天袖间未落的花朵,聆听河西走廊响彻不息的驼铃,仰望故宫殿堂磅礴腾跃的巨龙,祭奠国殇墓园永垂不朽的英灵,我们发现,关怀现实、开放交融、坚强不屈、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早已铺撒了祖国的山川大地,镌刻在我们的眉宇心间。
依旧是如何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字,作者精心选择“敦煌石窟”“河西走廊”“故宫殿堂”“国殇墓园”等文化符号,展现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热爱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一段的诗化叙事,含金量很高,借鉴、化用、创造大量美的画面,让历史人文与文学诗意交织。这需要考生善于审视自己的生活,需要较强的审美眼光,还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学的热爱。素材需经过处理,经过“我的语言”和主观情感的转化,才能焕发更大价值,而未经处理的素材只是符号堆砌。
总之,要写出“家国主题”作文佳作,“家国”情怀,应该是“真我”的情怀,即“真性情”“真思想”“真表达”。唯有真,才是美的;唯有真,才是“活”的;唯有真,才独一无二;唯有真,才动人心魄!
今年的高考作文,也具有风向标意义,在“个人成长”“多元思辨”等热门命题之外强调了家国新路。今后的作文学习中,同学们要主动思量家国前途,关心民生疾苦,关注国际事务,了解社会变革。然后,再用“真我”的情感、思考、表达,去抒写对于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悟与担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