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4小时垃圾找儿童手表,不是“值不值”的问题
创始人
2025-07-14 21:56:13
0

两名环卫工人在花费了4个多小时,翻了约8吨垃圾后,终于为失主寻回一块儿童手表。这件事上了热搜,不过人们讨论的焦点却落在“这样的行为是否有必要”上。 

据了解,广东游客卢女士在乘坐高铁时,不慎将儿童手表装入垃圾袋中,并遗忘在列车上,通过手表定位,他们发现手表仍在大同南站。由于第二天预约了去云冈石窟景区参观,卢女士觉得“不能追着垃圾跑”,于是在他人的推荐下拨打了市政服务热线寻求帮助。随后,山西省大同市相关单位紧急将垃圾转运至一垃圾焚烧发电厂空地,两名环卫工人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堆中找到了手表,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这一高效的行动让卢女士一家对大同这座城市形成了温暖的印象。事后,卢女士向两名环卫工人发去感谢红包,但遭到了婉拒。该环卫公司的上级部门大同市城管局一名副局长表示:“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相关方的种种反应也在进一步提升这一事件的“道德”含金量。

本是一件展现当地人朴素美德和人性化管理的正面事件,却被网友质疑,这是人们在本能地识别谁是这一事件中更为弱势的一方,并天然地对其产生了心理倾向。大多数人判断,在社会环境中,环卫工人往往是权益保障的“末端”;而在职场中,他们也是环卫体系的“基层”。这种身份的代入让一些网友不免产生“委屈感”。

对人心之善,不能简单用这类外在因素衡量。寻找失物并不在环卫工人职责范围内,对份外之事“有求必应”首先是一种道德风尚的体现。这份朴实与坚持,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感具有正面意义,而如果环卫工人也发自内心认同这一助人为乐的行为,当然称得上“值得”。

将这一事件放在道德层面看,需要讨论的或许不应是“善意的成本”,更多应是这种善意是否被作为工作要求或者考核指标,而从一种主动选择变为被动选择。需要警惕的是,美德不应成为“保不保得住饭碗”的标准,也不能成为“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的压力传导,否则,好人好事就变了味。

因而,与其追问“道德的成本”,不如划清“道德的前提”,同时也需考虑“道德的回馈”,即别让这些施以援手的人产生“委屈感”。如果在名誉或是物质上,形成综合的激励机制,给予这些辛勤付出者一些实实在在的感谢,或许更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延长这一善意的弧光。

来源:光明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2025... 股票代码:600779 股票简称:水井坊 编号:2025-021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
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 证券代码:600843 900924 证券简称:上工申贝 上工B股 公告编号:2025-025上...
以“关键少数”引领作风建设新气...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成为管党治党长期有效的铁规矩...
申中乡全链条培育到村任职大学生... 7月14日,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峰动情地说,“短短10个月,我从攥着笔记本、手足...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 证券代码:601058 证券简称:赛轮轮胎 公告编号:临2025-051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