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能源报
刘洪吉用十五年的汗水与智慧,证明了专注做好一件事、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奋斗的真谛。
银线为弦,十五年如一日,在百万伏高空“走钢丝”;创新为翼,推动机器人代替人工,在云端“翩翩起舞”。在儿子眼中,他是能飞檐走壁的“电力蜘蛛侠”;在同事口中,他是毫无悬念的“冠军专业户”。然而在刘洪吉看来,自己只是燕赵大地上一位守护电网的“点灯人”。作为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刘洪吉用十五年的汗水与智慧,证明了专注做好一件事、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奋斗的真谛。
“听着百万伏电压的嘶鸣,哪怕一点点的技术改善和进步,都在推动高空作业更安全、更高效。这就是我们‘电网人’奋斗的意义。”刘洪吉谈笑间,流露出对电力行业的热爱,也展现出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从少年梦想到塔上“苦行”
“儿子管我叫‘电力蜘蛛侠’,也这么向他同班同学介绍,久而久之,我就多了个新名字。”谈起孩子,刘洪吉言谈中带着些许温柔,“看着孩子,总会让我想起年少时仰望电线高塔的日子。”这是刘洪吉职业梦想的起点。
中学时期,刘洪吉经常看到穿着银白色作业服的工人像蜘蛛侠一样在银线上自如地穿梭行走,“这简直就跟科幻电影里面演得一样,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中”。自此之后,每一次的仰望和好奇,都为梦想照进现实打好了地基,报考大学选专业时,他义无反顾地填报了输电相关专业。
大学期间,刘洪吉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一直在学校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2010年,刘洪吉来到国网河北检修公司,如愿成为了一名输电线路工作者。刘洪吉身材瘦小、个头不高,但浑身透着一股机灵劲,第一次爬塔经历让他记忆颇深。
“现实给我浇了一盆冷水。第一次爬塔就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中途还休息了3次,下塔后才发现,腿上遍布着被脚钉和塔材磕出来的淤青,屁股也疼了整整一周。”刘洪吉苦笑着说。他怎么也没想到,初入职场就在锻炼爬塔这项基本功上尝尽“苦头”。
这之后,为了提高速度,刘洪吉开始认真钻研爬塔技巧,将整个作业过程拆解分析,细致研究每一个环节。他反复测算:如何系安全带能减少一个动作,节省半分钟;如何摆放工具更方便拿取,再省半分钟……通过不断摸索、反复训练,他最终将上塔、完成作业、安全返回地面的总时间缩短至7分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身着1公斤重、全身布满铜丝的银白色屏蔽服,攀爬60米以上高度的铁塔,脚踩直径不足10厘米的摇晃线缆……现如今,刘洪吉在500千伏至1000千伏强电场环境中带电检修早已如履平地。2018年,刘洪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枚奖章背后是桑拿天里数十米铁塔上无数次汗水浸透工装的攀登。
“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要与电相因相生,相生相成,哪怕有一点点技术上的进步,都会让在高空中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成倍提高,这是我奋斗的意义和方向。”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刘洪吉最坚定的信念,“认准了这一行,就会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截至目前,刘洪吉累计参与带电作业500多次,减少停电3000多小时,折合社会经济效益11亿元。高空“起舞”的15年里,他始终遵循“做好一名工人能做的”这句话,一步步从工人迈向工匠,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突破特高压带电作业“禁区”
“滋拉……”随着一串响亮的放电声,刘洪吉瞬间抓住导线,迅速进入电场:上半身始终呈匍匐状,在四根导线形成的狭小空间里缓慢向缺陷处移动……超、特高压线路是国家电网中的骨干网架,所以带电作业人员也被称为“特种兵”。
近年来,随着国家交直流特高压电网的飞速发展,带电作业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网河北电力不断挖掘输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潜力,提高带电作业技术水平,有效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需求。
2019年11月19日,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滕庄子乡,刘洪吉成功进入1000千伏特高压电场,消除了线路缺陷,完成了国网河北电力历史上首次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成为公司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洪吉和团队提前进行了数十次模拟试验。“顺利进入电场的一瞬间,我似乎听到寒风声和嘶嘶电晕声从耳边擦过。”刘洪吉回想当时情景感叹,“人生就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中前进。”
2020年6月18日,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800千伏昭沂线(河北段),国网河北电力在世界上首次利用直升机对特高压直流线路进行带电消缺作业。刘洪吉以工作负责人的身份全权负责并全程监护了此次作业。“当时,虽然我没在直升机吊篮里,但我比作业人员还紧张。因为我知道只有整个团队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旷野里,高塔下,刘洪吉眼神坚毅。
2023年8月,河北电力部门对石家庄一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开展无人机加机器人带电作业,仅用时30分钟就自主完成了缺陷处理,这是河北首次采用“无人机+机器人”的方式,在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带电作业效率。
“过去以人工带电作业方式处理这样的销钉缺陷,需5名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协作,大约需要1小时20分钟。而采用‘无人机+机器人’来操作,作业时间缩短60%以上,还减少了人工登塔作业的安全风险,努力实现电网检修零感知。”刘洪吉表示。
从带电“特种兵”到创新领头人
走进“刘洪吉创新工作室”,各式各样的钻孔、打磨工具,大大小小的创新成品、半成品,依次摆在流水线式的制作台上。这里是刘洪吉和团队成员创新研发“基地”,“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笼式钢性跳线提线装置”“应用于高空悬垂作业的安全防坠装置”等30余项创新成果均诞生于此。
其中,“输电线路大型无人直升机巡检、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管控”项目获得国网公司青年员工创新创意大赛金奖,12项获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刘洪吉创新工作室5人被评为线路带电检修高级技师,3人被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评为优秀专家人才,3人被评为该公司首席员工。
随着人工智能全面爆发,刘洪吉开辟了更多创新方向,他和团队成员瞄准机器代人领域,针对超特高压销钉补缺工作,研发输电线路智能机器人。为此,刘洪吉自学了3D制图、模型设计等知识,团队成员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切割、焊接、打眼、安装……经过大家几个月的设计制作和一次次上塔试验、完善优化,输电线路智能机器人诞生。
2024年3月,刘洪吉带领团队启动了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研发工作。从整体架构到线路设计、从电器元件购置到各种程序编写、从机器人手臂的动作设计到3D打印异形零部件……经过4个月加班加点,刘洪吉和工友们研发的机器人初步实现各项预设功能。
2024年11月27日,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在定州完成了它的首次带电修复作业,全程仅用时30分钟。这次“首秀”填补了全国电力行业在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损伤地线永久性修补方面的空白。
“国内其他单位的机器人,地线修补只停留在放置卡扣、避免损害继续扩大方面,地线强度受损却无法修补。”刘洪吉表示,“我们研发的机器人是永久性修补,不但将散开的绞丝复位,更在损伤处缠绕上预绞丝,修补效果满足行业规定要求。”
对刘洪吉而言,十五年银线追光路,虽然只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点星火,这点星火正在发扬光大,闪烁出更加璀璨的星光。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 苏南 董梓童
上一篇:长沙: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