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在地铁运营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个默默耕耘的身影——他叫袁玉国。自从进入北京地铁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列车司机、班组长等职务,如今是一位司机培训导师。他将自己的驾驶经验与坚守精神,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1988年,袁玉国来到北京地铁工作,收车后的车场,成了他汲取知识的“课堂”。昏黄灯光下,师父凭借丰富经验,将列车各种状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袁玉国坐在驾驶室里,无数次模拟驾驶,依循师父指引应对虚拟“路况”。在师父的鞭策下,他成绩优异,如愿考上司机,那些数据也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上世纪90年代末,袁玉国在一次技术比赛中首次接触到真正的模拟驾驶器。那看似只是个“大车壳子”的设备,虽驾驶模式单一,与真实驾驶体验有差距,但为他打开了新技术之窗,让他看到未来训练提升的可能。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以下简称运营一分公司)成立初期,为提升司机驾驶技能,在太平庄车辆段内筹建培训基地并引进新型模拟驾驶器。2013年,袁玉国以导师身份负责司机培训。在培训基地内,多媒体教室里整齐排列的机位,是司机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而那外观似高铁车头、悬空架设的模拟驾驶器更是引人注目。其内部与5号线列车驾驶室几近相同,高清大屏呈现逼真场景,机械支柱还能模拟车身震动,后方连接的车厢也细节满满。
在袁玉国看来,这一代模拟驾驶器为运营一分公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当时,北京地铁迅猛发展,新线接收频繁,司机需求量大且培训周期有限。在模拟驾驶器和跟车实习的保障下,新司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顺利通过理论和实操考试,快速持证上岗。
十多年过去了,运营一分公司不断壮大,曾经的新司机们如今已成长为中坚力量,而袁玉国始终坚守在培训一线,从未离开。近年来,运营一分公司实训基地革新教学模式,推行“教、练、考、赛、评”综合教培体系,让司机们仿若置身运营一线,实战经验迅速增长。针对乘务专业,实训基地设置1大8小共9台模拟驾驶器,可切换驾驶模式、定制故障处理流程、实现众多场景转换。实训教室内,新设备科技感十足,司机们围聚在袁玉国身边热烈讨论。当司机遇到难题,设备警报、速度下降时,袁玉国快步上前引导。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司机逐渐冷静,操作越发流畅。
从当年在车场苦学,到如今在实训基地悉心指导新学员,袁玉国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变迁,也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地铁司机。如今,看着在新型设备的帮助下,新司机们实现快速成长,他深感欣慰。在袁玉国心中,还有一个热切愿望:他盼望模拟驾驶器能在全路网推广,让老一辈地铁职工的精神和企业的文化精髓,借助新设备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正如他所说:“地铁驾驶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和传承。我希望每一位司机都能在轨道上安全驾驶,守护乘客平安出行。”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张添翼
下一篇:世园之夏迎来近30场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