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在河南安阳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李翠利开的超市紧挨着村委会。早上六点刚过,她就开始忙活了,有村民来买饮料,还有孩子来借书。
孩子们都把李翠利叫老姑,打过招呼后,13岁的刘晨依穿过超市,帘子后面5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分隔成两个房间,四排两米高的书架依墙而立,上面摆满了各种图书。这就是李翠利17年前开的“微光书苑”。
△李翠利在微光书苑带领孩子们读书为什么要在超市开书苑?这得说起李翠利17年前带孩子去看的一场演出。那一年,李石村来了个歌舞团,李翠利带着孩子早早去占座,结果,没有等来她期待的文艺盛宴,只看了两个节目,李翠利就抱着孩子挤出人群。
“那个时候每一声口哨、每一阵笑声都刺痛我的心”,低俗不堪的表演让李翠利又气又难过,一路走,一路哭。她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负罪感,“我不知道这种负罪感从哪儿来的,但是我心里就是觉得难受,总觉得我要去干点啥”。
辗转难眠的夜里,李翠利想起从书里看过的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问学生,为旷野除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有人说用手拔、用刀割,还有人说用火烧最彻底……第二年秋天,在那片曾经满是荒草的旷野上,长出了一片金黄的庄稼,这是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咋给这一片旷野种庄稼?李翠利想到了读书,“俺爹说,你种个籽,它就能长出来个苗,就有希望”。
△张贴在超市一角的海报李翠利儿时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回家,姐妹三个都会一路小跑,争着去翻父亲自行车前梁的布褡子。那里面装着报纸,有时候还会是一本书,那是足以让三个人雀跃半天的礼物。
听说李翠利想开书苑,同样热爱阅读的父母和姐姐们没有一个人说她异想天开,大家各想各的办法去找书。姐姐们寄给父母买新衣服的500块钱,父亲到县里的新华书店全部买成书背回了家;两个姐姐在郑州募集书籍,每次回村里,总被街坊邻居笑话:别人闺女回来都拎着大包小包好吃的,你家闺女总带回一捆又一捆的烂书。“当时俺姐夫说怪不好意思的,我说这就是最好的东西了”,李翠利笑着说。
超市一进门正对着的货架最醒目,那里总放着卖得最好的商品。2008年,李翠利腾空货架,摆上了她一本本挑选出来的书。没承想,书上的灰擦了一遍又一遍,也没借出去一本。
李翠利想到了“借书发糖”的办法,来买糖果的孩子,只要借书看,就可以免费吃糖果。再后来,奖励升级,“这书里有个人叫啥,这书里边说啥了,你但凡能说出来一两句,就奖励作业本或者橡皮擦”。
△孩子们在微光书苑看书就这样,一个孩子带动了一群孩子,一群孩子又带动了一个个家庭。看孩子常来超市看书,大人们也跟着走进了微光书苑。看书的人多了起来,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仅靠李翠利一家凑的书远远不够,买新书又太贵,怎么办?
李翠利骑着三轮车,一趟趟往县城跑,去废品站、旧书摊,在商场、超市门前募集,到各单位求赠书,她急切地试了各种法子。有人质疑她作秀,有人笑她精神有问题,也有人说好了赠书,转眼又反悔。“人家当着你的面小声嘀咕,这个神经病的女的又来了,你说心里能得劲?”白天装着听不见,晚上想起那些难听的话,李翠利不知道抹了多少回眼泪。
△微光书苑墙上贴着标语“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净涤心灵”如今回首往事,李翠利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些温暖的陌生人带来的感动。70多岁的上海老人王寿芝,把毕生收藏的1000多册书捐到微光书苑,她说要给它们一个好去处。“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遇到很多愿意帮助我的人,愿意帮助微光书苑,所以才走到现在。虽然只是一缕微光,但是它后边有很多人发出的光跟热汇聚,才有了现在的微光”,李翠利说。
微光书苑的光照到了更远的地方。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跟李翠利联系,书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李石村。书荒问题解决了,李翠利在诗中写下她的欢喜: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只要你来,所有的黑夜都是光明的,所有的苦难都是甜蜜的,充满希望。
△微光书苑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微光书苑的图书如今常年保持在5000册左右,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书苑前后经过四次改造,开阔而明亮。李翠利闲不住,又开始琢磨,这一点微光怎么才能更亮呢?她开始做家庭阅读点、微型图书馆,把有意愿参加的超市、旅馆、诊所、蛋糕店发展成合作店,每家店提供二三百本书和书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更换。
周末的微光书苑总会很热闹,志愿者在这里给孩子们讲绘本,孩子们聚在这里写作业、做演讲,有时候还会给妈妈们开设“和时代一起成长”课堂。以前,有的孩子被家长拽着参加活动,进门就哭;如今,孩子们常常追着李翠利问:老姑,这个星期到底啥活动?
△孩子们在微光书苑参加活动给孩子办的活动花样越来越多,李翠利又开始寻思,要是把老人和孩子聚到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她不拘泥于形式和主题,有时带着孩子们去跟老人家聊天,有时让老人来微光书苑,带孩子唱歌、猜谜语。一老一少的互动,在李翠利眼里,是时光中美好的相逢。
△李翠利(右二)带领孩子们探望老人李石村常住人口不到7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一半。李翠利心思细腻,见老人坐在家门口发呆,她看着心疼。想了又想,最后想到了“老人口述史”,打开手机,请老人敞开回忆,细细记录他们在岁月长河里的点点滴滴。
李翠利也打过退堂鼓,录了半天发现没录上,想统一封面却怎么也做不成……接二连三的难题让李翠利想搁置最初的计划。让她想不到的是,选定拍摄的四位老人中,有两位老人还没有录完视频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不等你”,每每想到这儿,李翠利就格外遗憾。“弄成啥样算啥样,反正是开始了”,这一次,李翠利知道她必须往前走,不能停步。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老人在镜头前不紧不慢地讲,李翠利听着听着就开始掉眼泪。“我一直拒绝心如止水,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对外界的东西太无感了,那你这个人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鲜活的一面了”,漫长岁月里的苦,乡村女性遭遇的难,她在老人们的经历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
△微光书苑在重阳节举办老年活动李翠利年轻时就热爱写作,她陆续写过1000多首诗歌。从做“老人口述史”开始,她重新找回与文字的联系,“我遇见你,我看见你,我想到了,我思考了,就把它写下来”。书苑的微光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照亮了李翠利藏在心底的梦想。
“有人问我微光书苑做到啥时候,我经常说做到哪会儿算哪会儿。我从来不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我也从来不限定它一定是要服务哪个群体,哪一类人。”微光书苑未来会做成什么样?李翠利还没有想好答案,但她相信,故乡的土地上有很多事可以做,她想做“守村人”,为父老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寂静的深夜,她在灯下把心愿写进诗里:我只是一个过客,行色匆匆,怀揣卑微的执着,想做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好人。日子悠长,李翠利相信,她终会等来旷野的金黄……
来源 |中国之声
监制 | 李金锋 李洁敏
主编 | 彭丹
编辑 | 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