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指导,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办,暨南大学、霍英东集团、维港教育集团、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协办,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成功举办。活动以“智汇湾区・科创未来”为主题,汇聚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企业代表、高校专家及教育从业者超400人,共商AI时代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为大湾区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高屋建瓴,擘画湾区AI教育新蓝图
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本次活动是粤港澳教育界与科创界响应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实践。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束缚,构建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的育人体系。今年是香港教联会成立50周年,期望借此凝聚共识,探索AI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支撑。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代表指导单位发言。他介绍,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重视AI赋能教育与科创人才培养,全市15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惠及200余万学生。广州将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深化“三个融合”: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企业—学校—高校”创新链路;二是深化智教融合,坚持“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三是深化五育融合,恪守“科技向善”初心。他期待共建大湾区AI教育资源“共享高地”,打造跨地域“成长创新实验室”,将技术伦理塑造成“共同必修课”。
施俊辉以《香港特区政府对数字教育的设想与展望》为题发言。他指出,创新及数字科技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于2025年初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推动数字教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香港将推动AI教育融入课程、提升教师数字能力、加强基础建设与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协同培养,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内地与港澳中小学首次联合发起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倡议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内地省市与香港、澳门共49所中小学代表首次联合签署并发起《内地与港澳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倡议》,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主任黄玉婷宣读倡议书。
倡议提出五大共育目标:一是提升AI教育质量,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共建共享数字资源;二是加强教师交流发展,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开展联合教研与培训;三是丰富学生实践交流,举办跨城域活动,搭建“产-教-学-研”平台;四是创新融合培养模式,探索“AI+”项目式学习,共建创新实验基地;五是汇聚多方支持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呼吁政府、高校、企业支持,构建发展新生态。
该倡议覆盖内地多省市与港澳代表性中小学,如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等。它明确推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训、项目共研等目标,旨在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标志着AI科创人才培养从高校或企业主导转向基础教育扎根,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链条,从联合活动升级为跨区域协作网络,为大湾区基础教育阶段AI人才协同培养迈出实质性步伐。
智慧激荡,洞悉AI赋能教育前沿趋势
多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主旨演讲。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张泽松教授在《AI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重塑教师角色、启发个性化与团队式学习》中,探讨AI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个性化与团队式学习新契机。他指出,AI将改变教与学方式,教育使命要向综合能力培养演进,教师角色需转向学习引导者和协作者,并探讨如何利用AI支持个性化学习和促进团体式学习。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署理书院院长甄勇教授以《融合、赋能、共创: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探索》为题,分享港科大(广州)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在打破学科界限、创新学术架构、教育培养模式和科研转化模式,促进“研、学、产”融合与知识转化等方面的经验。今年5月,港科大(广州)与华为等联合发起“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启动“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推动产教融合与核心技术攻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教授在《AI时代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分析AI技术为科学教育提供新工具和场景,赋能学生探究性学习,提升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她提出AI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四个方向:一是从AI内化为科学思维的一部分,二是个性化探究路径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三是虚实融合的“超现实探究场景”,四是科学探究的“全球化协作网络”。
芬尼科技创始人兼CEO宗毅从产业视角出发,在《裂变式创业打造企业领军人物》中,结合企业创新历程,强调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呼吁教育界与企业界紧密合作,共育产业所需人才。
下午的粤港澳教育融合专题研讨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施雨丹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结合办学案例,分析香港资优教育模式,分享对大湾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强调要加强系统性规划和保障体系建设。
香港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邝国俅在《携手协力——以教材及服务推动粤港澳课程融合发展》中,聚焦教材建设在促进湾区教育融合中的关键作用。他分享出版机构立足湾区特色,研发优质教材及配套资源的经验,强调教材出版服务的桥梁作用。
思想碰撞,共探多元协同育人路径
活动设置三场高质量圆桌论坛。圆桌对话一聚焦《多元路径,共育英才:湾区中学探索科创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由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主任袁拔主持。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香港汉华中学关颖斌校长、澳门培正中学高锦辉校长等嘉宾探讨基础教育早期阶段创新实践,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元平台的重要性。
圆桌对话二《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办学实践与思考》由维港教育研究院主任姚璐佳主持,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副校长汤凌艳等校方代表,分享在粤港澳教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在课程衔接、文化融合、师资建设、升学指导等方面的探索、成效与挑战。
圆桌对话三《多元教育生态下的资源协同》由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晓璇主持,汇聚广州天省实验学校校长彭建平、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陆丰等专家,聚焦讨论如何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教育生态,为AI科创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沉浸AI体验,连接教育科技前沿
活动现场全天设置智慧教育展览区,希沃、雅集出版社等多家科技企业、出版机构展示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前沿课程资源及创新教学工具。“科创产品展示与体验”专区吸引众多与会者互动,亲身体验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为理论研讨提供实践补充。
本次“智汇湾区・科创未来”交流活动是粤港澳三地深化教育合作、应对AI时代人才挑战的成功实践。通过学术研讨、倡议签署、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凝聚了广泛共识,明确了协作方向。与会各方认为,构建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新生态,需要政策协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注入教育动能,贡献了“湾区智慧”和“湾区方案”。
文|记者 秦小杰
图|活动方提供
编辑:王沫依
原标题:AI浪潮下大湾区教育如何拥抱未来?这场交流盛会给出答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