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渐
王老师是在1992年招第一届研究生的,这一届研究生有罗岗、倪伟、毛尖、陈金海和李念,这一届学生出类拔萃,着实惊艳。到1995年开始招我们这一届时,已是王老师招的第三届研究生。
考上王老师的研究生,和作家摩罗有关。那时我和他同在乡下教书。摩罗破釜沉舟,立志考研。1992年,摩罗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小说《深的山》,引起文学界和批评界的注目。1994年,摩罗终于考上了华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他和王晓明老师以及大师兄罗岗相处融洽。在他的指引下,我于次年拍马赶到,顺利入学王老师门下。
王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读书要读最好的书,因为书太多了而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必须找出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书来读,并建议大家互开书单。二是交朋友要交最好的朋友,尽量结交比自己年长、学问好的朋友,这样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有非常好的帮助。这当然不是势利,而是少走弯路、少吃苦头的一个捷径。
王老师的现代文学课,不搞一堂言。一般都是学生选一两位作家,在课堂上自己讲,然后大家一起点评,王老师做总结。轮到我时,我就讲沙汀的小说,王老师很高兴,因为他著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但我讲完后,他比较失望,先前预期的“青出于蓝”没有发生。
那个时候,王老师的《刺丛里的求索》出版了,字里行间锋芒毕露。王老师对谁都客客气气,平时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不料写起文章来辛辣无比。王老师最有影响的著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也是这个时期出版的。
我对现代文学诗人朱湘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病贫交加,最后投水而死。研二时,我写了一篇四五千字的《朱湘论》,把文章给王老师过目。说实话,这篇文章在史料性上基本上没作为,但情真意切,感染了王老师。他专门约我到他家里畅谈。
我们就在他师大一村的宿舍里,席地而坐,聊了一个下午。王老师鼓励我,希望我奋发图强,并说如果条件允许,研究生毕业就读他的博士。我很受感动,觉得一切充满了希望。